逆顺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
已发针疾按其穴,勿出其血;脉小者,饮之以药。
二则随其病之寒热。假令恶寒者,先令得阳气入阴之分,次乃转针退到阳分,令患人鼻
吸口呼,谨按生成气息数足,阴气隆至,针下觉寒,其人自清凉矣。又有病道远者,必先使
气直到病所,寒即进针少许,热即退针少许,然后却用生成息数治之。
三则随其诊之虚实。假令形有肥有瘦,身有痛有麻痒,病作有盛有衰,穴下有牢有濡,
皆虚实之诊也。若在病所,用别法取之,转针向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转针向左气自
左,转针向右气自右,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所谓推之则前,引之则止,徐往
微来以除之,是皆欲攻其邪气而已矣。
问∶自取其经。
答曰∶刺虚刺实,当用迎随,补其母而泻其子,若不虚不实者,则当以经取,谓其正经
自得病,不中他邪,故自取其经也。其法右手存意持针,左手候其穴中之气,若气来至如动
脉状,乃内针,要续续而入,徐徐而撞,入荣至卫,至若得气如鲔鱼食钩,即是病之气也,
则随本经气血多少,酌量取之,略待少许,见气尽乃出针;如未尽,留针在门,然后出针。
经曰∶有见如入,有见如出,此之谓也。
问∶补者从卫取气,泻者从荣置气?
答曰∶十二经脉,皆以荣为根本,卫为枝叶,故欲治经脉,须调荣卫,欲调荣卫,须假
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
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
问∶皮肉筋骨脉病。
答曰∶百病所起,皆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故经言∶是动脉者,气也。所生病
者,血也。先为是动,而后所生病也。由此推之,则知皮肉经脉,亦是后所生之病耳。是以
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以此思之,至于部分有浅深之
不同,却要下针无过不及为妙也。
一曰皮肤,二曰肌肉,三曰筋骨。
问∶刺有久速。
答曰∶此乃量病轻重而行,轻者一补一泻足矣,重者至再至三也。假令得病气而补泻之
,其病未尽,仍复停针,候气再至,又行补泻。经言∶刺虚须其实,刺实须其虚也。
问∶诸家刺齐异同。
答曰∶《灵枢》所言∶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谓绝皮以出阳邪也)。后刺深之
,以致阴气之邪(谓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最后取刺极深之,以下
谷气(谓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矣),此其旨也。余读《难经》,常见针师丁德用所注,乃
言人之肌肉,皆有浓薄之处,但皮肤之上,为心肺之部,阳气所行;肌肉之下,为肝肾之部
,阴气所行也。是说所以发挥《灵枢》之旨,却甚详明。至于孙氏《千金方》所言∶针入一
分,则知天地之气(亦与始刺浅之,而来血气意合)。针入二分,则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
气(亦与后刺深之,以致阴气意合)。针入三分,则知四时五行,五脏六腑逆顺之气(亦与最
后极深,以下谷气意合,乃根本也)。《玄珠密语》言∶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阳气所行。
入皮五分,肾肝之部,阴气所行(取象三天两地之数)。此说可谓详明矣。及夫后贤所着,则
又有自一分,而累至于十分之说,此法益详且密矣。大抵博约不同,其理无异,互相发明,
问∶阴阳居易之理。
答曰∶此则阴阳相乘之意也。以其阳入阴分,阴出阳分,相易而居,成其病也。推原所
由,或因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或因卫气衰少,而荣气外溢。故令血气不守其位,一方气
聚,则为一方实,一方气散,则为一方虚。其实者为痛,其虚者为痒。痛者阴也,痛而以手
按之不得者,亦阴也,法当深刺之。痒则阳也,法当浅刺之。病在上者阳也,在下者阴也。
病先起于阴者,法当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也。病先起于阳者,法当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问∶顺逆相反之由。
答曰∶此谓卫气独不得循于常道也,其名曰厥,为病不同,刺法当别。故经言∶刺热厥
者,若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若留针反为热。盖被逆气使然。由是言之,刺热厥者,宜三
刺阴,一刺阳。刺寒厥者,宜三刺阳,一刺阴。惟其久病之人,则邪气入深,却当深入而
久留,须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
问∶虚实寒热之治。
答曰∶先诊人迎气口,以知阴阳有余不足,以审上下经络,循其部分之寒热,切其九候
之变易,按其经络之所动,视其血脉之色状,无过则同,有过则异,脉急以行,脉大以弱,
则欲要静,筋力无劳。凡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不足于上者,推而扬之。经云∶稽留不
到者,因而迎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