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而在手指,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其所针荥俞之
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
动而伸之,是谓泻。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以阳生于外故入,阴生于内故出,此乃阴
阳水火出入之气所不同也,宜详察之。
此外有补针导气之法,所谓扪而循之者,是于所刺经络部分,上下循之,故令气血舒缓
,易得往来也。切而散之者,是用大指爪甲,左右于穴切之,腠理开舒,然后针也。推而按
之者,是用右指捻针按住,近气不失,则远气乃来也。弹而努之者,是用指甲弹针,令脉气
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爪而下之者,是用左手指爪连甲,按定针穴,乃使气散而
刺荣,使血散而刺卫,则置针各有准也。通而取之者,是持针进退,或转或停,以使血气往
来,远近相通,而后病可取也。外引其门以闭其神者,是先用左指收合针孔,乃放针,则经
气不泄也。故曰∶知为针者信其左。
问∶候气之法何如?
答曰∶用针之法,候气为先,须用左指,闭其穴门,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伏如横弩,
起若发机;若气不至,或虽至如慢,然后转针取之。转针之法,令患人吸气,先左转针,不
至,左右一提也。更不至者,用男内女外之法,男即轻手按穴,谨守勿内;女即重手按穴,
坚拒勿出,所以然者,持针居内是阴部,持针居外是阳部,浅深不同,左手按穴,是要分明
。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其虚实。经言
∶邪气来者紧而疾,谷气来者徐而和,但濡虚者即是虚,但牢实者即是实。此其诀也。
问∶呼吸之理。
答曰∶此乃调和阴阳法也。故经言∶呼者因阳出,吸者随阴入。虽此呼吸分阴阳,实由
一气而为体,其气内历于五脏,外随于三焦,周布一身,循环经络,流注孔穴,顺其形气之
方圆,然后为用不同耳。是故五脏之出入,以应四时。三焦之升降,而为荣卫。经脉之循环
,以合天度。然则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枢纽,人身之关楗,针家所必用也。诸阳浅在经络,
诸阴深在脏腑,补泻皆取呼吸,出内其针。盖呼则出其气,吸则入其气。欲补之时,气出针
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呼而不过三口,是外随三焦之阳。吸而不
过五口,是内迎五脏之阴。先呼而后吸者,为阳中之阴;先吸而后呼者,为阴中之阳,乃各
随其病气,阴阳寒热而用之,是为活法,不可误用也。
三阴之经∶先吸后呼。三阳之经∶先呼后吸。
问∶迎随之理何如?
答曰∶此乃针下予夺之机也。
第一要知荣卫之流行。所谓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
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于脉外,各有浅深。立针以一分为荣,二分为卫,交互停针,以候其
气,见气方至,速便退针引之,即是迎。见气已过,然后进针追之,即是随。故《刺法》云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第二要知经脉之往来。所谓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
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得气以针头逆其经脉之所来,动而伸之即是迎。以针头顺其
经脉之所往,推而内之即是随。故经云∶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凡下针之法,先用左手,揣穴爪按,令血气开舒,乃可内针。若欲出血,勿以爪按。右
手持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拈之,一左一右,透入于腠理,此即是阳部奇分。《刺要
》云∶一分为荣。又云∶方刺之时,必在悬阳,然后用其呼吸,徐徐推之,至于肌肉,以及
分寸,此二者,即是阴部偶分。《刺要》又云∶二分为卫,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却以左手按穴令定,象地而不动;右手持针,法天之运转。若得其
气,左手按穴可重五两以来,右手存意捻针,而行补泻。惟血脉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
独坚,凡刺脉者,随其顺逆,不出血,则发针疾按之。凡刺浅深,惊针则止。凡行补泻谷气
问∶疾徐之理。
答曰∶此乃持针出入之法也。故经言∶刺虚实者,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然此经有
两解∶所谓徐而疾者,一作徐内而疾出;一作徐出针而疾按之。所谓疾而徐者,一作疾内而
徐出;一作疾出针而徐按之(两说皆通)。盖疾徐二字,一解作缓急之义,一解作久速之义,
若夫不虚不实,出针入针之法,则亦不疾不徐,配乎其中可也。
问∶补泻得宜。
答曰∶大略补泻无逾三法。
一则诊其脉之动静。假令脉急者,深内而久留之;脉缓者,浅内而疾发针;脉大者,微
出其气;脉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脉涩者,必得其脉,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