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03-别史

15-台湾私法人事编---第17页

一百徒三年,全赎该银三钱。除已受杖一百,准去银七分五厘;剩徒三年,该赎钱二钱二分五厘。以三年一千八十日为率,每日该银二毫八忽三微三纤零。如已役过三百六十日,准去银七分五厘;未役七百二十日,该赎银一钱五分。
(辑注)此条当与上老小废疾收赎条合看。
(辑注)徒以年限论,故有限内老疾扣算收赎之法;而流罪,但就事发之年论,发遣之后,别无优恤之典。假如六十九岁犯流罪,计算发遣日程期限,未到配所已入七十之年,此等似可声明上请。
(辑注)先无疾,在徒年限内得废疾,则案日收赎。系笃疾者,如原系盗及伤人,亦收赎;系余罪,则竟请释放。盖笃疾者,盗及伤人,本法原应赎,余者勿论也。
徒年限内老疾人犯,详请收赎,应自到配之日起,扣至出详之日止。除已役过徒限,照未满年限案律照数收赎。嘉庆十八年奉准部覆。
徒限内老疾,扣算收赎银数,详见前文。
事发时无疾,定罪时成疾,与律不符,毋庸奉请(乾隆二十年江苏案)。
官犯徒年限内老疾,应奏闻请旨,照有力图纳赎。有乾隆三十九年江西案,免死减等流犯,在配逃回自首,两目双瞽,照徒年限内老疾之律收赎(乾隆三十一年案)。
乾隆八年成案:直督高以刨坟为从之军犯刘二和尚,犯罪成招时年已六十九岁,今现年七十岁,咨请援照犯罪时未老疾、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之例,收赎。部议:查犯罪时末老疾云云,系专指事发时老疾而言,并未有事发时未老疾,而结案后老疾,亦得照老疾收赎也。今刘二和尚犯罪事发之时,年止六十九岁,是事发时未老疾,今题结之后;又称现年七十岁,咨请收赎,与例不符,应令该督仍将该犯充军。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河南抚咨:内乡县盗犯行劫张王氏案内,情有可原,应发遣为奴之赵大孝,在监双目俱瞽。
查例载,到部人犯告称年老,及中途废疾者,查实老疾,亦得收赎等语。今赵大孝系应发遣为奴之犯,尚未发配。双瞽之人,长途跋涉既属未便;且分发为奴,亦与受分之人无用。经部议覆准其收赎。
查例载:七十以上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犯应死罪者奏闻;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等语。此案王能井■〈忄兴〉因乘土匪群聚不散,人心惊惶之时,起意向各乡民吓诈,实为地方之害,虽年逾七十,不准收赎等因咨部,本部照拟核覆在案。兹据该抚于同治九年到案时,据供年七十七岁,计至现年,适居八十,若令遣戍远方,长途跋涉,情殊堪悯,且犯罪本不至死,似应照例收赎。第无办过如此成案,咨部核示等因。本部查八十以上犯军罪以下等罪,除盗及伤人外,余得勿论;七十以上犯罪,律应收赎者,本有区分。今王能■〈忄兴〉系因吓诈乡民洋银,照棍徒扰害例拟军,并非盗及伤人可比,虽前据声明年逾七十不准收赎,惟既经查明该犯年已逾八十,势难令其远涉长途,且以律得勿论之犯,仍令照律收赎,已属从严惩办,与该抚前咨所称不准收赎之处,尚无抵梧,应如所咨,将王能■〈忄兴〉照律收赎,追取赎银入官。相应咨覆该抚可也。
同治十二年浙抚杨咨请部示准咨东阳县案。
(六)唐律户婚律:
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别藉异财不相须,下条准此)。
疏议曰:称祖父母、父母在,则曾高在亦同。若子孙别生户籍,财产不同者,子孙各徒三年。注云:别籍异财,不相须;或籍别财同,或户同财异者,各徒三年。故云:「不相须,下条准此」。谓父母丧中别籍异财,亦同此义。
诸同居卑幼,私辄用财者,十匹笞十,十匹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即同居应分不均平者,计所侵,坐赃论减三等。
疏议曰:凡是同居之内,必有尊长,尊长既在,子孙无所自专;若卑幼不由尊长,私辄用当家财物者,十匹笞十,十匹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即同居应分,谓准令分别,而财物不均平者,准户令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兄弟亡者,子承父分,违此令文者,是为不均平。谓兄弟二人均分百匹之绢,一取六十匹,计所侵十匹,合杖八十之类。是名坐赃论减三等。
诸脱户者,家长徒三月。无课役者,减二等;女户又减三等(谓一户俱不附贯,若不由家长,罪其所由。即见在役任者,虽脱户及计口多考,各从漏口法)。疏议曰:率士黔庶籍书,若一户之内尽脱漏不附籍者,所由家长,合徒三年;身及户内并无课役者,减二等,徒二年;若户内并无男夫,直以女人为户而脱者,又减三等,合杖一百。注云谓一户俱不附贯,此文不计人数,唯据脱户。纵一身亦为一户不附,即依脱户,合徒三年;纵有百口,但一口附户,自外不附,止从漏口之法。若不由家长,谓家长不知脱户之情,罪其所由,家长不坐。即见在役任者,谓身见在官驱使,而户籍无名,虽脱户,从漏口法;既见在役任,即无课调,若一身脱户,合杖六十,及计口多者,各从漏口法。漏有课口,罪止徒三年;漏无课口,罪止徒一年半。
第四残废者能力之规定
(一)嘉庆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奉旨,刑部等衙门具题,彭启良等行窃黄文盛家银物,赃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