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于时者为正。如此。则取之以时。治之有准。庶几万举而万全也。苟不知此。徒以赋言针
下沉紧为邪。微松为正。或逢其冲而误作邪者有也。或追其往而谬为正者有也。宁免偏之为
害哉。故比次素难诸说于此。实所以发赋之所未发欤。
或曰。灵枢经言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二刻。人气在少阳。三刻。人气在阳明。四刻
。人
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昼夜周身五十度之说不合。今医才言候气。多从此说。是欤非欤。
灵枢卫气行篇云。荣气周身五十度。无分昼夜。卫气昼但行阳二十五度。不能入于阴。
夜但
三阳。水下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三刻。人气在三阳。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是一时八
刻。周身四度有奇。方合昼夜周身五十度之说。此指荣气言也。他篇又谓。一时八刻。周身
二度。虽亦灵枢经文。以理言之。当从衍也。



<目录>卷之中

<篇名>十四法

属性:\x一切\x 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围掐而动之。如刀切割
之状。
针之法也。
\x二摇\x 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摆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摇法。故曰摇以行气。
此出针法也。
\x三退\x 凡施补写。出针豆许。补时。出针宜写三吸。写时。出针宜补三呼。再停
少时。
提针作三次出。每一次。停三息。宜缓。提时亦宜吸气。故曰退以清气。飞者。进也。
\x四动\x 凡下针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每穴每次。须
摇五
曰。飞针引气。以大指次指捻针。来去上下也。
\x五进\x 下针后。气不至。男左女右转而进之。外转为左。内转为右。春夏秋冬各
有浅深
。每停三息。宜缓。进时。亦宜吹气。故曰进以助气。
\x六循\x 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
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故曰循以至气。
\x七摄\x 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
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
\x八努\x 下针至地。复出人部。补写务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捻住针头。
不得转
。使气在前。气或行迟。两手各持其针。仍行前法。谓之龙虎升腾。自然气血搬运。故曰努以
上气。一说。用大指次指捻针。名曰飞针。引气至也。如气不至。令病患闭气一口。着力努
之。外以飞针引之。则气至矣。
\x九搓\x 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
进退。
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兹谓转紧缠针。与经不同。
\x十弹\x 补写之。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速行。用大指弹之。像左补也。
用次指弹之。像右写也。每穴各弹七下。故曰弹以催气。
\x十一盘\x 如针腹部软肉去处。只用盘法。兼子午捣臼提按之诀。其盘法如循环之
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写。故曰盘以和气。如针关元。先刺入
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一寸五分。在内盘之。且如要取上焦之病。用针头迎向上。刺入
二分补之。使气攻上。脐下之病。退出二分。
\x十二扪\x 补时出针。用手指掩闭其穴。无令气泄。故曰扪以养气。一说。痛处未
除。以手扪摩痛处。外以飞针引之。除其痛也。
\x十三按\x 欲补之时。以手紧捻其针按之。如诊脉之状。毋得那移。再入每次按之
。令细细吹气五口。故曰按以添气。添助其气也。
\x十四提\x 欲写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
细吸气五口。其法提则气往。故曰提以抽气。
经曰。针有补写之法。非必呼吸出纳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当刺
针而刺之。得气。因推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写。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又不得气
者死。注言。弹而怒之。鼓勇之也。(或以拇指拉其中指。令中指搏击其穴。或以食指交于
中指。令食指弹其针处也。)爪而下之。掐之稍重。皆欲致其气之至也。气至指下。如动脉
之状。乃乘其至而刺之。顺。犹循也。乘也。停针待气。气至针动。是得气也。因推针而内
之。是谓补。动针而伸之。是谓写。此古人补写。非呼吸出内者也。若停针候气。久而不至
。乃与男子则浅其针而候之于卫气之分。女子则深其针而候之于荣气之分。如此而又不得气
。病不可治矣。前言气来如动脉状。未刺之前。左手所候之气也。后言得气不得气。针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