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干而变为火。然三焦包络。又根据难经而无所变。颠
倒错乱如此。与经合乎否乎。周身十二经。各有井荥俞经合。其所主病。亦各不同。假如病
在肝。宜针肝之荥穴行间。乃曰乙日肝之荥穴不属行间。而属心之荥穴少府。舍肝之荥而
针心之荥。是谓乱经。病可去乎。不可去乎。又谓阳日气先血后。阴日气后血先。此亦不通
之论。就以彼之所言。证之彼云。甲与己合。己日己巳时。脾引血出。甲戌时。胆引气行
。固合阴日血先气后说矣。然甲日己巳时居前。而脾亦可引血先出。甲戌时居后。而胆亦可
引气后行。如此。则阳日血亦可先。气亦可后矣。何其言之不审耶。机按。经曰荣者水谷之
精气。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以次相传。至足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入于脉。与息数
呼吸应。此经脉行度终始也。荣气一周于身。外至身体四肢。内至五脏六腑。无不周遍。故
其五十周无阴阳昼夜之殊。与卫气之行不同。卫者。水谷之悍气。出于上焦。行于脉外。温
分肉。充皮肤。司开阖。不与脉同行。不与息数同应。昼但周阳于身体四肢之外。不能入五
脏六腑之内。夜但周阴于五脏六腑之内。不能出身体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与荣
大会于肺手太阴也。荣卫之行。各有常度如此。而谓阳日气先血后。阴日气后血先。不自知
其乱经旨也大矣。岂可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哉。(难经言。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上
下。由息而动。巢元方谓气行则血行。气住则血住。似皆未达荣卫异行之旨也。)
或曰。指微赋言。养子时刻注穴者。谓逐时干旺气。注脏腑井荥之法也。每一时辰相生
养子
出窍阴穴为井。(木气)流至小肠为荥。(火气)过前谷穴。注至胃为俞。(土气)过陷谷穴并过
本原丘墟穴。行至大肠为经。(金气)过阳溪穴。入于膀胱为合。(水气)入委中穴而终。是甲
戌时。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时辰。流注五穴毕也。与七韵中所说。亦相通否。
曰。荣卫昼夜各五十度周于身。皆有常度。无太过。无不及。此平人也。为邪所中。则
或速
时。胆出窍阴。丙子时。流于小肠前谷。戊寅时。流于胃合谷。并过本原丘墟。庚辰时。行
于大肠阳溪。壬午时。入于膀胱委中。再遇甲申时。注于三焦。六穴带本原。共十二穴。是一
日一夜。气但周于此数穴也。且五脏五腑十经。井荥俞经合。每一穴占一时。独三焦六穴占
一时。包络五穴占一时。而赋乃言甲戌一时。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时。流注五穴毕。与
韵中所语大不相合。赋与韵出于一人。何其言之 牾若是。不知不善于措辞耶。不知赋韵两
不相通耶。赋注又言。昼夜十二时。血气行过六十俞穴。考其针刺定时昼夜周环六十首图。
乃知一时辰相生养子五度之说矣。假如甲日甲戌时。甲。阳木也。故胆始窍阴木。木生前谷
火。火生陷谷土。过丘墟原。土生阳溪金。金生委中水。再遇甲申时。注于三焦关冲、液门
、中渚、阳池、支沟、天井六穴。不特甲戌时为然。一日之中。凡遇甲时。皆如甲戌时所注
之穴也。又如乙日乙酉时。乙。阴木也。故肝始大敦木。木生少府火。火生太白土。土生经
渠金。金生阴陵水。再遇乙未时。注于包络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五穴。不特乙日
乙酉时为然。一日之中。凡遇乙时。皆如乙酉时所注之穴也。所注皆在本日本时本经。注于
井穴。以后时辰。不注井穴。以前时辰。如癸日癸亥时。主肾注于井。次至甲子时。胆经所
注。一如甲日甲戌时所注之穴也。次至乙丑时。肝经所注。一如乙日乙酉时所注之穴也。次
至丙寅时。小肠所注。一如丙日丙申时所注之穴也。举此为例。余可类推。此所谓昼夜十二
时。
犹豫而不决也。虽然。二说俱与素难不合。无用其法。犹辨论之不置者。将使读者不待思索
。一览即解其意矣。
问曰。保命全角论所言刺法。古圣传心之要典也。今之针士。略无一言以及之。何耶。
曰。古语微奥。必须沉潜玩味。乃能深契。今人喜简厌繁。但求熟于歌赋。其于圣经。视
为虚
。必先治神。(专其精神。不妄动乱。刺之真要。其在兹乎。)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
针。(先定五脏之脉。备循九候之诊。而有太过不及者。然后乃存意于用针之法。)众脉不见
。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众脉谓七诊之脉。众凶谓五脏相乘。外内相得。言形
气相得也。无以形先。言不以己形之盛衰寒温。料病患之形气。使同于己。)可玩往来
。乃施于人。(玩谓玩弄。言精熟也。经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此其类也。)人有虚实。
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 。(人之虚实。非其远近而有之。盖由气血一时
之盈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