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二络为十五络也。其二十七气。相随上下
。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
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沟渠。奇经犹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
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滂沛妄行。流于河泽。此灵素未发之旨也。
(八脉)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
营分
。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
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
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
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
。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
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
。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故医而知此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



<目录>卷三\群书汇粹

<篇名>络脉论

属性:(医门法律)
经有十二。络亦有十二。络者兜络之义。即十二经之外城也。复有胃之大络。脾之大络
。及
奇经之大络。则又外城之通界皇华出入之总途也。故又曰络有十五焉。十二经生十二络。十
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
愈小。稍大者在俞穴肌肉间。营气所主外廓。徭是出诸皮毛方为小络。方为卫气所主。故外
邪从卫而入。不遽入于营。亦以络脉缠绊之也。至络中邪盛则入于营矣。故曰络盛则入于经
。以营行经脉之中故也。然风寒六淫外邪无形易入。络脉不能禁止。而盛则入于经矣。若营
气自内所生诸病。为血为气。为痰饮。为积聚。种种有情势不能出于络外。故经盛入络。络
盛返经。留连不已。是以有取于砭射以决出其络中之邪
难经以阳跷阴跷脾之大络。共为十五络。遂为后世定名。昌谓阳跷阴跷二络之名原误。
当是
共指奇经为一大络也。盖十二经各有一络。共十二络矣。此外有胃之一大络。由胃下直贯膈
肓统络诸络脉于上复有脾之一大络。徭脾外横贯胁腹。统络诸络脉于中。复有奇经之一大络
。徭奇经环贯诸经之络于周身上下。盖十二络以络其经。三大络以络其络也。尝推奇经之义
督脉督诸阳而行于背。任脉任诸阴而行于前。不相络也。冲脉直冲于胸中。带脉横束于腰际
。不相络也。阳跷阴跷同起于足跟。一循外踝。一循内踝。并行而斗其捷。全无相络之意。
阳维阴维。一起于诸阳之会。一起于诸阴之交。名虽曰维。乃是阳自维其阳。阴自维其阴。
非交相维络也。设阳跷阴跷可言二络。则阳维阴维更可言二络矣。督任冲带俱可共言八络矣
。难经云奇经之脉。如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图。是则奇经明等之络夫岂有江河
大经之水。拟诸沟渠者哉。又云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溢蓄不
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全是经盛入络。故溢蓄止在于络。不能环溉诸经也。然则奇经共为一
大络。夫复何疑。



<目录>卷三\群书汇粹

<篇名>周身经络部位歌

属性:(类经)
脉络周身十四经。六经表里督和任。阴阳手足经皆六督总诸阳任总阴。诸阳行外阴行里
。四肢腹背皆如此。督由脊骨过龈交。脐腹中行任脉是。足太阳经小指藏从跟入 会尻旁。上行
夹脊行分四前系。睛明脉最长。少阳四指端前起。外踝阳关环跳里。从胁贯肩行曲 。耳前
耳后连 尾。大指次指足阳明。三里天枢贯乳行。腹第三行通上齿。环唇侠鼻目颧迎。足有
三阴内联廉。厥中少后太交前。肾出足心从内踝。侠任胸腹上廉泉。太厥两阴皆足拇。内侧
外侧非相联。太阴内侧冲门去腹四行兮挨次编。厥阴毛际循阴器。斜络期门乳肋间。手外三
阳谁在上。阳明食指肩 向。颊中钻入下牙床。相逢鼻外迎香旁。三焦名指阳明后。贴耳周
回眉竹凑。太阳小指行下低。肩后盘旋耳颧遘。还有三阴行臂内。太阴大指肩前配厥从中指
腋连胸。极泉小内心经位。手足三阳俱上头。三阴穴止乳胸游。唯有厥阴由颡后。上巅会督
下任流。经脉从来皆直行络从本部络他经。经凡十四络十六请君切记须分明。
经脉篇止十五络。平人气象论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