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壅同)
成痈成则下管约。(邪气乘虚留聚。以致壅于下脘要约不行。则亦因阳气之虚于下故食入周

复出也。)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深。痈上皮热。(管之内外。即
言下脘也。邪伏于中。故热见于皮肉之上。)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察其气所必由。以刺之也
)先浅刺其旁。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先以泄其流行之邪。后刺其所病之正穴。以
拔其积聚之本。但至再三而止不可过也。)察其浮沉。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
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散也。)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 无为。乃能行气。(几食息起
居。必参伍宜否。守其禁以除内之再伤。又必恬 无为以养其气。则正气乃行。而邪气可散
。盖膈症最为难愈。故当切戒如此)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咸从水化。可以润下软坚。苦从
火化。可以温胃。故皆能下谷也。○下膈一症。有食入周日复出而不止 时者。有不因虫壅
。而下焦不通者矣。此篇特言虫壅者。盖亦下膈之一症耳。)



<目录>卷一\灵枢经文

<篇名>灵枢忧恚无言

属性: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人有二喉。一软一硬。软者居后
是谓
咽喉。硬者居前是谓喉咙。喉主天气。咽主地气。)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喉间是薄膜周关
会合。上连悬壅。咽喉入息之道得以不乱者。赖其遮厌。故谓之会厌。能开能阖声由以出故
谓之户。)口唇者。音声之扇也。(唇启则声扬。故谓之扇。)舌者音声之机也(舌动则音生故
谓之机。)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此即悬而下垂者俗谓之小舌。当气道之冲。为喉间要会
。故谓之关)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颃颡。即颈中之喉颡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
也。颡前有窍。息通于鼻。故为分气之所泄。)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横骨。即喉
上之软骨。下连心肺。故为神气所使。上连舌本故主举发舌机)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
不开。分气失也(鼻洞者。涕液流泄于鼻也。颃颡之窍不开则清气不行。清气不行则浊液聚
而下出。由于分气之失职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速也)其开阖利。其出气易。
其厌大而浓。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重言。言语謇涩之谓。)人卒然无音者。寒
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不能也。)故无音。(寒气客于会厌。则
气道不利。既不能发纵而高。又不能低抑而下。开阖俱有不便。故卒然失音。○此下言刺法
。)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刺两足之太 穴。)浊气乃辟
。(辟。开也。○观此节之义凡有虚劳而渐致失音者亦属肾经。其治当同此法。)会厌之脉。
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天突为阴维任脉之会。取治暴喑。)



<目录>卷一\灵枢经文

<篇名>灵枢寒热篇

属性:寒热瘰 在于颈腋者。此皆鼠 (有)寒热之毒瓦斯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瘰 。一名鼠

。生于颈腋间。乃阳明少阳两经之所属)鼠 之本。皆在于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
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从其本引其末。(此谓治法。去其致之之本
。则外见之末自可引而衰也)审按其道以子之。(予与之针也。)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脉者
。(初起也。)一刺知。三刺而已。(骨空论日刺寒府)



<目录>卷一\灵枢经文

<篇名>灵枢邪客篇

属性:持针纵舍奈何。(纵言从缓。舍言弗用也。)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
盛衰滑
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此言病气之盛。及元气之
虚者。皆难取速效。当从缓治。以渐除之者也。)阴阳如一者病难治。(表里俱伤。血气皆败
者。是为阴阳如一。刺之必反甚。当舍而勿刺也。)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胸腹脏腑为本。
经络四肢为末。尚热者。余邪未盖也。宜从缓治。)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可舍针也。
)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小大滑涩。(脉形。)寒温燥湿。(体气)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
死生。(目为五脏六腑之精。)视其血脉。(视陷下与否。)察其色。(察血脉之五色。)以知其
寒热痛痹(如是可以行持针纵舍之法。)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
左指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里。(针入必中其穴。故无与肉里。)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