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肾邪,是为从后来者,为虚邪,当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
本。肝木既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穴补木,是先治其标,后于肝经曲泉穴泻水,是后治其
本,此先治其标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
君,是也。以得病之日为本,传病之日为标,亦是。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
此言用针之法,有住痛移疼之功者也。先以针左行左转,而得九数,复以针右行右转,
而得六数,此乃阴阳交贯之道也。经脉亦有交贯,如手太阴肺之列缺,交于阳明之路,足阳
明胃之丰隆,走于太阴之迳,此之类也。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
门海者,如章门、气海之类。俞者,五脏六腑之俞也,俱在背部二行。募者,脏腑之募
,肺募中府,心募巨阙,肝募期门,脾募章门,肾募京门,胃募中脘,胆募日月,大肠募天
枢,小肠募关元,三焦募石门,膀胱募中极。此言五脏六腑之有病,必取此门、海、俞、募
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原者,十二经之原也。别,阳别也。交,阴交也。会,八会也。夫十二原者,胆原丘墟
,肝原太冲,小肠原腕骨,心原神门,胃原冲阳,脾原太白,大肠原合谷,肺原太渊,膀胱
原京骨,肾原太溪,三焦原阳池,包络原大陵。八会者,血会膈俞,气会膻中,脉会太渊,
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也。此言经络血气凝结不通者,必
取此原、别、交、会之穴而刺之。
更穷四根、三结,根据标本而刺无不痊;
根结者,十二经之根结也。《灵枢经》云∶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也;少阴根于涌泉
,结于廉泉也;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堂也;太阳根于至阴,结于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
于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耳也;手太阳根于少泽,结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
冲,结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结于扶突、偏历也。手三阴之经不载,不敢强注
。又云∶四根者,耳根、鼻根、乳根、脚根也。三结者,胸结、肢结、便结也。
此言能究根
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针之八法,一迎随,二转针,三手指,四针投,五虚实,六动摇,七提按,八呼吸。身
之八法,奇经八脉,公孙、冲脉、胃心胸,八句是也。五门者,天干配合,分于五也。甲与
己合,乙与庚合之类是也。主客者,公孙主,内关客之类是也。或以井荥俞经合为五门,以
邪气为宾客,正气为主人。先用八法,必以五门推时取穴,先主后客,而无不效之理。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八脉者,奇经八脉也。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也。八会者
,即上文血会膈俞等是也。此八穴通八脉起止,连及八会,本是人之纲领也。如网之有纲也
。十二经、十五络、十二原已注上文。枢要者,门户之枢纽也。言原出入十二经也。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
六十六穴者,即子午流注井荥俞原经合也。阳于注腑,三十六穴,阴于注脏,三十穴,
共成六十六穴,具载五卷子午流注图中。此言经络一日一周于身,历行十二经穴,当此之时
,酌取流注之中一穴用之,以见幽微之理。
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十二经原,俱注上文。此言一时之中,当审此日是何经所主,当此之时,该取本日此经
之原穴而刺之,则流注之法,玄妙始可知矣。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此言补泻之法,非但呼吸,而在乎手之指法也。法分十四者,循扪、提、按、弹、
捻、搓、盘、推、内动摇、爪切、进、退、出、摄者是也。法则如斯,巧拙在人,详备《金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交正者,如大肠与肺为传送之府,心与小肠为受盛之官,脾与胃为消化之宫,肝与胆为
清净之位,膀胱合肾,阴阳相通,表里相应也。本经者,受病之经,如心之病,必取小肠之
穴兼之,余仿此。言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故曰∶宁失其
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缪刺者,刺络脉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经缪刺之理也。
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三阳之经,从头下足,故言头有病,必取足穴而刺之。
巨刺与缪刺各异,
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中其经也
。缪刺者,刺络脉也。身形有痛,九候无病,则缪刺之,右痛刺左,左痛刺右,中其络也。
此刺法之相同,但一中经,一中络之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