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绳》)
又曰∶《素问》云∶肾热者颐先赤。故颐属足少阴肾经也。而今医师以耳后一寸
三分发锐毒者,名曰发颐,则是少阳分野,而薛氏亦以为属足少阴经,当补肾水者,何
也?盖肾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归息焉,则治肾正所以治少阳也。此证伤
寒汗出不彻者,多患之。亦有杂证客热,久而不散,而发于颐者,宜以药速消散之。失
治成脓,则费手矣。倘误服克伐之药,而不滋补其气血者,即穿口破唇而死。
申斗垣曰∶颐发,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少血,在唇旁腮上颊车穴、(穴在耳下曲颊端陷
中。)大迎穴。(穴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陷中动脉。)上下左右相同,双发最凶。如肿痛不可忍者,八
日可刺。脓汁出,四畔软者生;如反硬,牙关紧,不能食,似蜂窠涓流黄水,十无一
生。女子患此,主四五日死。(《启玄》)
\r颐发\p04-a41a67.bmp\r
窦汉卿曰∶发颐乃伤寒发汗未透而成。在头耳一寸三分、在心窝两胁、在身者可
治;在身后,相连咽喉,恐毒瓦斯内攻,难进饮食药饵,鼻流清脓,两耳闭塞者,即死不治。
陈实功曰∶发颐又名汗毒。此症原因,风寒用药发表未尽,日久传化为热,不散,
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当用柴葛汤清热解毒;如患上红肿热痛者,如
意金黄散敷之。(《正宗》)
又曰∶如身凉不渴者,宜牛蒡甘桔汤。
冯鲁瞻曰∶头痛肿大如斗,是天行时疫,大头病也。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
半以下,地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阳明少阳之火复炽,且感天地四时瘟疫之气,
所以上焦壅热不散,干犯清道,湿热上乘
巅顶而为肿,木挟火邪而为痛,甚至溃裂脓血,复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轻者名
为发颐,肿在两耳前后,有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伐太过矣。治法不宜药
速,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必伤人命。宜用缓药,徐徐少与;再
视肿势在于何方,随经治之。阳明为邪,首大肿;少阳之邪,出与耳前后也。大概普
济消毒饮主之。



<目录>卷十二\颧脸部

<篇名>颐发门主方

属性:\x牛蒡甘桔汤\x 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疼痛者。
黄连 赤芍药 桔梗 广陈皮 苏木 牛蒡子 川芎 天花粉 甘草 水煎服。
汗颐 腮
平头红豆(即平常红豆,每升用生姜四两,取自然汁拌晒,研为细末)
用鸡蛋清调敷,中留一孔透气,干以葱汁润之,一日立消,又且定痛。



<目录>卷十二\颧脸部

<篇名>腮门主论

属性:陈实功曰∶ 腮乃风热湿痰所主,或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傅梁,两腮肿痛。
初发寒热,以柴胡葛根汤散之,外敷如意金黄散;如在里,内热口干,二便不利者,
四顺清凉饮利之,表里俱解;如肿仍不消必欲作脓者,托里为主。脓熟者针之。(《正宗》)
\r 腮\p04-a41a68.bmp\r
冯鲁瞻曰∶胸膈蕴积热毒,致生风痰,上攻头面,壅滞不散,发为 腮,重则磁
锋刺去恶血,轻则或涂或点,次投汤剂,散风清热,解毒消痰,自愈也。(《锦囊》)
王肯堂曰∶所患在肌肉、浮而不着骨者,名曰 腮。属足阳明经风热所致。
《心法》曰∶ 腮一名髭发,一名含腮疮,生于两腮肌肉不着骨之处,总发端于
阳明胃热也。初起高肿色红 热者,系阳
明风热;若平肿色淡不鲜者,由胃经湿热。



<目录>卷十二\颧脸部

<篇名>腮门主方

属性:敷 腮 染坊靛花频敷自消。
又方 肥皂同砂糖捣敷,纸盖留顶出气。
又方 黄柏、铅粉各等分,研匀凉水调敷。
又方
猪胆汁(三个) 生姜汁 米醋(各半酒杯)
和匀磨京墨,一敷即消。
腮肿
土茯苓(二斤) 天花粉 苦参(各二两)
咀片分七剂,每剂加皂角子七粒水煎,露一宿,食后温服,并治瘰 。
时行风热腮肿 赤小豆捣细,鸡子清或米醋调敷,立消。
又方 霜后丝瓜 存性,猪胆汁调
敷,即消。
又方 扁柏叶捣汁,调蚯蚓泥搽上,立消。
宋仁宗患 腮,道士赞宁用赤小豆七粒为末敷之,立愈。(《朱氏集验方》)
腮毒 大黄末、姜汁调敷,中留一孔透气,自消。
两腮红肿
百合(一两) 贝母 山芝麻根(去皮) 元明粉(各一钱) 银朱(七分) 白面(少许) 同捣敷。



<目录>卷十二\颧脸部

<篇名>大头伤寒门主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