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入居之。故宜耗出而发去之。经曰。在上者因分而越之。此说非谓阳中有
形迹之阴。是阳中客邪之阴证。居其表也。
当发汗之证。是尺寸俱浮。阳中有阴也。客邪也。标病也。表之表也。客邪
自外而入。在荣之外卫之间。故脉浮宜发汗而耗去之经曰。在上者因
而越之是在太阳也。太阳自颠顶而上。其邪循背而行于上。可以越而
去之。此所谓客邪未入于内也。是无形之阴邪。居其表者。故仲景之法。
当汗而愈焉。
按仲景论中。凡脉浮当汗。又三阳俱病。不可汗。但阳分中有客邪。即当
汗。何以为客。阴在阳分中也。假如七表之脉。外证发热恶寒。又无汗或
作烦渴烦躁。只审其但兼恶寒可汗。不兼恶寒。三阳中皆阳也。不可汗。
慎之慎之。
夫三阳之表。是三阳标也。无形经络受客阴。乃表之表也。乃阳中阳分也。
宜发其客阴之邪。(别本其字作去字)故前说阳中有阴当汗。
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三阳之标邪。在太阳之上。尚未入阳明少阳。
其证头身背痛。为无形中阴邪也。无形经络受客邪。乃表之表。宜发去
客邪。而阳分中之客阴。因汗而愈。洵不诬矣。
若是三阳之里。是三阳本也。主有形受邪。膀胱与胃是也。既受在有形之
处。惟宜利小便。下大便则愈。此乃阳中之阴也。此说言主。前说言客。若不
穷主客邪正之理。必伤人命。
三阳之里。谓病入阳明本也。阳中客阴传入于胃。主有形受邪。谓邪入。
于胃中糟粕也。胃与膀胱俱在有形之处。胃中饮食变化而成糟粕。其
受盛之物。乃成受邪之物也。岂不为有形之邪耶。故宜下大便而利小
便也。所谓阳中之阴。非客阴也。是主病也。本病也。明其主客之理。自不
误治之矣。
三阴当下者。夫三阴者藏也。外无所主。内无所受。所主者皮毛血脉肌肉
筋骨耳。无所受者。无所受盛也。在三阴经络中。有邪者是为无形。乃阴中
之阳。可汗而已。是经络无形受客邪。当发汗去之。为三阴标之病也。
三阴属里。夫三阴受邪。必归于太阴。而复还于阳明。何也。太阴从标本
而化。归于受盛之官。变化出焉。为有形迹之阴邪。自当下之而愈。若是
无形中所受。乃三阴标之病也。外有所主者。谓脉尚系弦紧洪滑等。至
七表之脉也。病虽传里。而经络之中。尚为客邪也。是三阴之标。未入三
阴之本者。若入三阴之本。则所受盛矣。经曰。无形之邪。乃阴中之阳。故
曰可汗。谓还当解表。不可擅下也。至于三阴之本。当下之证。解见下文。
三阴本者。藏也。盛则终归于胃。是有形病也。当自各经络中药入胃去之。
此乃三阴当下也。是为阴中之阴。可下而愈。此为主之阴。非是客邪之阴
也夫客主共论。阴中有阳。当下去之者。阴中者主也。有阳者客邪也。言阴
经中受阳邪。染于有形物中。不得出者可下。
三阴之本。本之本也。里之里也。里证若盛。则燥渴。其脉必实。是客阴归
于阳明。为有形迹之阴。乃主中之阴。非客邪之阴也。经曰。经络中受阳
邪。更染于有形物中。其阳邪积于脏腑不得出者。故当下之而愈也。
略说八里。乃阳乘阴也。其证身凉四肢厥。恶热。是外阴而内阳也。但寒不
热不渴者。是内外皆阴也。仲景云。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口伤烂赤。因
发汗得之。
八里之证。病在乎内。阳邪乘于阴经。邪入三阴也。阳邪客阴也。三阴经
络。主阴也。客阳传于主中之阴。故曰阳乘阴也。故证身凉不发热。四肢
属阳。但阴盛阳盛。故四肢冷厥。而又恶寒者。是阴中有阳。为外阴而内
阳也。若是四肢冷厥。不恶寒。不作渴。是内外皆寒。内外纯阴之证也。仲
景云。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口伤烂赤者。此又一阳证也。乃阳盛阴
虚。因医家误发汗而致之者。内经曰。三阴可温。而不可汗者宜也。
夫七表八里。发汗吐下。治伤寒必当仔细论之。七表八里。互相交变。乃坏
证。来(此节疑有脱简)理脉中。一说六脉交变。浮滑长为三阳。乃阳中有阴。沉涩短为
三阴。乃阴中有阳。当审察表里。分其内外。以辨虚实。治从标本。万举万当。
治伤寒要分辨阴阳虚实标本轻重之法。七表八里。互相交变。不可不
细论之。六脉交变。浮滑长为阳脉。沉涩短为阴脉。三阴三阳。两相交而
两相变。有阳变而为阴。有阴变而为阳者。如七表证。而得八里之脉。此
阳证见阴脉。为坏证也。八里证而得七表之脉。此阴证见阳脉。可以生
也。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变化无穷。可不认其阴阳虚实表里标本而治
之也哉。
夫标本者。太阴有标本之化。少阴亦然。(阴字乃阳字之讹。)太阳标热而本寒。从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