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表。少阴标寒而本热。从此生八里。太阴标本皆阴。少阳标本皆阳。惟阳
明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此举六气之标本也。
太阳标热而本寒者。太阳属君火。故标热本寒者。谓应膀胱。膀胱属水。
所以本寒。少阳胆经。禀肝木。木中有火。所以标本皆阳。阳明属胃。燥土
也。谓四脏寒热之气。皆归于土。而能变化。所以无标本之应。土居中央。
故曰从乎中也。从此生七表也。太阴标寒而本热者。太阴湿土。为柔和
之土也。土中有湿气而生焉。故曰标寒。而又与阳明胃之燥土。同归一
经。所以本热也。少阴有标本之化者。少阴属肾。标应膀胱水。本应三焦
火。水与火交。所以有标本之化。厥阴属胆。厥阴胆经。居于左胁。故不从
标本。而木气只干脾胃。禀于两关。故曰从乎中也。从此生八里也。所谓
六气之标本者。温风寒外来之邪。从标而入者。燥湿暑。内生之邪。从本
而出者。
按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
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
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
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叔和所载者。是七表八里。九道脉诀。二十四道脉之标本也。皆有从标从
本。从乎中。假令太阳少阴。各有标本之化。太阳脉浮。少阴脉沉。此乃浮沉交。
叔和所载。七表八里。时为伤寒虚实而设。又立九道脉。诸天地九九之
数。共成为二十四道脉之标本也。标以明其表阴也。本以明其里阳也。
中能变化。从乎中土也。所谓太阳少阴。各有标本之化者。阳浮而动。故
阳邪为天行之气。阴沉而静。故阴从中土而出。标入于本。而本能变化。
故浮与沉交。要不越乎二十四道脉之标本也。
内经曰。若从标本论之。是为长短交。长以发汗。短以下长曰阳明。短曰太
阴。长者阳明。当解表利小便。短者太阴。当下。土郁则夺之。令无壅碍。故长
脉发之。短脉下之者。是滑与涩交。滑居寸而热。涩居尺而寒。滑居尺而热。
涩居寸而寒。涩脉居尺寸。皆损气。滑居尺寸皆助阴阳。内经云。脉滑曰生。
脉涩曰死。此是三阴三阳。变化表里。略举数端。随脉条下。尽穷其理。有不
尽者。于各部脉说内详之。
伤寒脉滑曰生。脉涩曰死。三阴三阳。表里交变。滑脉为阳。涩脉为阴。有
阳证而得阳脉者。有阴证而得阴脉者。有阳证而得阴脉者。有阴证而
得阳脉者。阴阳变化。则脉有滑与涩交。是为阴阳中交变。至若长与短
交。是为表里中变化。浮与沉交。亦是为表里中交变。类而推之。于滑涩
交。总之滑者吉。涩者凶。不过一表里虚实阴阳。互相交变而已。此论略
说数端。最尽其理。学人当神而明之自然了于心矣。
七表脉



<目录>卷三

<篇名>浮脉指法主病 

属性:一浮者阳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再再寻之。如太过曰浮。主咳嗽气
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倦。夜卧不安。
浮。阳金也。何谓阳金。谓金之有余也。凡所谓有余者。乃邪气有余。所谓
不足者。乃正气不足。今于指下重手寻之。只觉其不足。谓里之正气不
足也。复于重手之中。而渐举之。则又觉其有余。谓表之邪气有余也。试
于举之之中。再再推寻之。而又觉其如太过。谓浮而有力也。刘氏曰。浮
而有力为风。何以言之。夫寒伤营。风伤卫。营为血。卫为气。肺主气。其变
动为咳。肺苦气上逆。今肺受风邪。故咳嗽气促。卫者所以卫护一身者
也。卫为风邪。头伤则不能卫护。一身元府开而营气外泄。故冷汗自出
也。背膊劳倦者。肺之俞在肩背。肺病故背膊劳倦也。夜卧不安者。因咳
嗽气促。不得安寝也。洁古则治以小柴胡汤主之。夫叔和之所谓浮者
如此。故其主病亦如此。戴起宗乃胶柱鼓瑟。滞于脉之名字。以板定后
人眼目。于二十四道脉之中。或改其指法。而存其主病。或改其主病。而
存其指法。至使病脉不相当。误人非浅。予今悉遵旧章。不移一字。顺其
文以释之。庶免割裂之患也。以下二十四脉悉仿此。
按脉经云。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一曰浮于指下。又云浮为风。为虚。



<目录>卷三

<篇名>歌曰

属性:按之不足举有余。再再寻之指下浮。藏中积冷营中热。欲得生精用补虚。
凡脉浮以候表。沉以候里。今按之不足。是为里虚。故曰藏中积冷。举之
有余。是为表有邪。故曰营中热。池氏曰。乍病见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