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剂。脉虚而洪数。舌上苔黄。伯仁曰。前药误矣。轻病重治。医者死
之。素问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术、附岂可轻用。以犯时令。又云。脉虚身热。得之
伤暑。暑家本多汗。加之刚剂。脉洪数而汗甚。乃令撤幔开窗。少顷渐觉清爽。以
黄连人参白虎。三进而汗止大半。诸证亦减。兼以既济汤。渴用冰水调天水散。七日而愈。
丹溪治一人。夏发大热大汗。恶寒战栗。不自禁持。且烦渴。此暑病也。脉虚微细弱
而数。其人好赌。致劳而虚。以人参。竹叶作汤。调辰砂四苓散。八帖而安。
又治一人。年五十。质弱多怒。暑月因怒后患痢。口渴自引蜜水。病缓数日。后脉稍
大不数。朱令以参术汤调益元散。饮之利减。数日后倦甚。发咳逆。知其久下阴
虚。令守前药。利尚未止。以炼蜜与之。众欲用姜、附。朱谓阴虚。服之必死。待前药
力到自愈。又四日。咳逆止利除。
吴茭山治一妇。冬月感病。洒洒恶寒。翕翕发热。恶食干呕。大便欲去不去。诸医皆
以虚弱痰饮治之。以二陈补心等药服不效。延及半月。吴诊其脉。虚而无力。类
乎伤暑。众不然之。究问病因。其妇曰。因天寒换着绵衣。取绵套一床盖之。须臾
烦渴。寒热呕吐。延绵至今耳。吴曰。诚哉伤暑也。盖绵套晒于盛暑。夹热收入笥
中。必有暑气。尚未开泄。今人体虚。得之易入。故病如是。其妇曰。然。遂制黄连香
薷饮。连进二服而愈。
陈斗 治伦司成。舟中昏晕不知人。自汗螈 。医以为中风。陈曰。人迎脉过盛。病
因饮后便凉。痰火妄动。非中风也。以清暑益气汤。一剂而愈。
汪希说治一壮男子。形色苍黑。暑月客游舟回。患呕哕。颠倒不得眠。粒米不入六
日矣。脉沉细虚豁。诸医杂投藿香、柴、苓等药不效。危殆。汪曰。此中暑也。进人参
白虎汤。人参五钱。服下呕哕即止。鼾睡五鼓方醒。索粥。连进二三服。乃减参。稍轻。调理数剂而愈。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余。形体瘦弱。病上吐下泻。水浆不入口者七日。自分死矣。
汪诊脉八至而数。曰。当夏而得是脉。暑邪深入也。吐泻不纳水谷。邪气自甚也。
宜以暑治。遂以人参白虎汤。进半杯。良久复进一杯。觉稍安。三服后。减去石膏、
知母。以人参渐次加至四五钱。黄柏、陈皮、麦冬等。随所兼病而佐使。一月后平复。
又治一人年三十余。忽病渴热昏闷。面赤倦怠。汪诊之。脉皆浮缓而弱。两尺尤甚。
曰。此得之色欲。药宜温热。其人曰。先生之言诚然也。但病热如此。复加热药惑
矣。汪曰。寒极生热。此证是也。肾虚寒者。本病也。热甚者。虚象也。譬如雷火。雨骤
而火愈炽。日出火斯灭矣。遂以附子理中汤煎熟。冷服三帖。热渴减半。再服清暑益气汤。十帖而安。
又治一妇。形色脆白。年五十余。忧劳六月。背疮艾灸百余壮。疮散病疟。身热自汗。
口渴头晕。吐呕泄泻。不进饮食。寒少热多。自用清暑益气汤。病甚。汪诊左脉浮
微。似有似无。右脉浮小。按之不足。曰。病虽属疟。当作虚治。根据方而用清暑益气
汤。固与病宜。但邪重剂轻。病不去耳。令以参、术加作五钱。黄 三钱。茯苓一钱。
陈皮七分。甘草五分。煎服病退。
石山翁年逾六十。形质近弱。八九月酷热时。往来休歙。外有药剂之劳。内有病者
之忧。内外弗宁。昼夜不静。至十月初旬。疟作三日。午后一发。寒热不甚。喜热恶
寒。寒去热来。则觉爽快。口干微渴。临发昏倦嗜卧。左脉沉小而数。右脉浮濡无
力。亦近于数。独脾部弦而颇洪。疟去则脉皆大小浮沉相等。微觉缓弱而已。初
服补中益气汤十余帖。病无加减。夜苦盗汗。继服当归六黄汤。黄 每帖四钱。五帖汗止。
疟如旧。再服白虎汤。人参四钱。石膏三钱。知母一钱。甘草六分。米一撮。煎服十余帖而愈。
又治一人。病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绞痛。脉之沉伏如无。此干霍乱也。急
令盐汤探吐。宿食痰涎碗许。遂饮与六和汤而愈。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

<篇名>暑病论

属性:周禹载曰。仲景本内经病热之旨。申伏气之论。特叙夏月热病。白虎汤之治。可谓
精矣。乃复出 病于金匮中曰。太阳中热者。 是也。正恐人误认为热病。故又言
自外来而入。热由内伏而发。实为两途。然暑为夏火之令。伤人之气。脉虚身热。
遂令人大渴。齿燥汗出而喘。与伏发无异。并治以白虎汤。俱主甘寒去热。苦寒除
火。甘温益中。益中者。以暑伤气故益之。然津液耗甚者。必加人参。与辛散温散之
味。不相涉也。或谓伏发自内。白虎宜也。中 既由外而内。何为遽用里药。则以风
药略兼表散。似无不可。愚谓千古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