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甘草,冬加干姜。胃不和者用胃苓汤。世
以涩药治泻,病久而虚者可,若初得必变他症,为祸不小。不知泻多因于湿,利小水者为上。)
惊泻者粪青如苔,稠若胶粘,不可便止,但镇心益肝,和脾胃,消乳食,斯为治矣,投三解散、五苓散,水姜仓米
煎服。
疳积 泻,其候面赤,萎黄,肚胀脚弱,头大项小,发稀直竖,肌肉削瘦,不思饮食,昼凉夜热,或腹内有 瘕气
块,泻则颜色不等,其臭异常。其泻有时或一月半月一番,自泻自止,先用当归散加三棱、陈皮煎服,次投三棱散。
俗云∶受肚泻,乃饮食满腹、脾弱运化不及,故积满而泻,泻尽而止,后又如是,宜调脾胃,节饮食为上。
〔附方〕
\x守中汤\x 桔梗 苍术 甘草 姜汁
\x益中汤\x 肉果 丁香 砂仁 诃子 陈皮 青皮 马芹 甘草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香薷饮\x 见诸吐症内。
\x三棱散\x 莪术 三棱 益智 陈皮 神曲 麦芽 甘草 嗽加半夏。
\x香橘饼\x 木香 陈皮 青皮 浓朴 砂仁 神曲 麦芽 三棱
\x参苓白术散\x 人参 茯苓 白术 砂仁 薏苡 莲肉 扁豆 甘草 桔梗 山药
\x三解散\x 见惊风症内。
\x当归散\x 当归 赤芍 大黄 川芎 麻黄 甘草
\x四苓散\x 泽泻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 加木通,水煎服。或为末,白汤调下。



<目录>上卷

<篇名>吐泻

属性:总括 小儿吐泻有多般,不可将来一例看;若见神昏目慢候,慢脾惊搐要提防。
脉法 洪者为热,弦者为痛。微弱渐迟者死,渐大者生。若有宿食留饮,气口脉必弦滑。
《内经》曰∶脾虚则泻,胃虚则吐。又曰∶食滞于胃口者为吐,食滞于大小肠者为泻。又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
钱仲阳曰∶吐乳泻黄,伤热乳也∶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皆当下之。则知虚实寒热皆能成吐泻之症。又有伤风吐泻,
身温、乍凉乍热、多睡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更兼咳嗽。先服大青膏发散,后用益黄散和胃。若吐泻身热
多睡,能乳吐痰,饮水不止,大便黄水,此胃虚之症,先用白术散生津止渴,后用大青膏发散风邪。
钱仲阳曰∶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身热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乳,当下之,然后和胃。夏至
后吐泻身热,或伤热,或伤乳,吐乳不消,泻深黄色,宜香薷散之类。小儿伤食及湿热作吐泻者,须以胃苓汤进,反
觉平安。
凡遇小儿吐泻,惟恐脾虚生风之患。《心鉴》云∶儿分长幼,察病虚实。有吐泻三五日发风者,有一日半日而发
者,大抵女孩以吐为急,男子以泻为迫。若气虚暴泻暴吐,才作便得之。惟有疳泻不成,风候久则终于虚乏不治矣。但
泻宜实脾为主,吐以生胃为本,截风之药略加用之。凡惊药及寒凉之药初不可用。大热药慎勿妄投。
钱氏不分寒热吐泻,而曰皆当下,恐未妥当,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
〔附方〕
\x胃苓汤\x 苍术 白术 猪苓 泽泻 浓朴 陈皮 茯苓 甘草 加桂少许
\x大青膏\x 见惊风症内。
\x益黄散\x 见疳积症内。
\x五苓散\x 去肉桂,用甘草。
\x理中汤\x 俱见惊风症内。



<目录>上卷

<篇名>霍乱吐泻

属性:总括 病患霍乱事堪惊,吐利交并又转筋;心腹痛疼时眩晕,宜分干湿审三因。
脉法 脉来浮洪者可治,微而迟者难生。
《内经》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有土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注下(湿土霍乱即仲景五苓散、理中汤之类)。
有水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飧泻。体重腹痛筋骨强并(土虚风胜霍乱,即罗谨甫桂苓散、白术散之类)。有热至
则身热霍乱吐下(热霍乱即《活人书》香薷饮之类)。
仲景曰∶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夫小儿霍乱之候,皆因饮食内有所伤,外有所感,阳
不升,阴不降,乘膈而成,故卒然吐泻并作,挥霍撩乱矣。为病之源有三∶吐者 也,心火炎上之疾也;泻者湿也,湿
土注下之疾也;转筋者风也,木火挠乱之疾也。由夏秋之间,湿热大作,风凉乘之,入于脾胃。三气俱作所以上吐下泻
而转筋也。治法以生姜细切,渍以新汲水,调益元散顿服之可愈,或五苓散、桂苓甘露饮。切勿与谷食米饮,如饮下咽
立死。待泻后饥甚可与稀粥。
霍乱亦有病症不同,有心腹卒痛、吐利寒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并痛则吐利俱作,甚
则转筋入腹则毙。盖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