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肺气不顺,连嗽不止,和痰吐出,此为嗽吐。痰壅而作,乃为实症,
宜去风化痰,先服小柴胡汤。若泻久脾虚,土不生金,面白唇燥,干嗽干呕,无痰可去,温补为上,用茯苓浓朴汤、惺
惺散。
伤乳吐者,才饮乳后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饮无度,脾气虚弱,不能运化,譬之小器盛物,满则溢也。更当节
乳,投三棱散。
呕家多渴,胃之津液干也,欲饮水以自救,宜少与之,不可多也,多则反吐,谓之水逆,宜五苓散。
有时恶心常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即暂止,饥则甚者,此胃中有蛔虫也,宜槟榔散。大抵呕吐,第一要节乳,徐
徐用药调治。盖节者樽节之节,无过饱也。如不明此理,动辄断一二日,以致馁甚而胃虚,反致不救者多矣,切须知之。
丹溪曰∶胃中有热,膈中有痰,令人时常呕吐清水,作嗳气吞酸等症,用二陈汤,加姜汁、炒黄连、山栀、苍术、
川芎、香附、砂仁、神曲、山楂。少加木香以行滞气,加姜,水煎服。批∶呕家圣药生姜信矣,然气逆作呕,生姜散之;
痰与水作呕,半夏逐之。生姜治寒证最佳,然热呕不可无乌梅也。
凡病呕吐,切不可下,以其逆之故也,此丹溪之论。而东垣乃云∶吐而大便不通,则利大便,上药在所当禁。二说
相反,要当审其通与不通而治耳。
〔附方〕
\x理中汤\x 见惊风症内。
\x定吐饮\x 见惊风症内。
\x参香饮\x 人参 沉香 丁香 藿香 姜汁
\x香藿饮\x 香藿 扁豆 浓朴 黄连
\x三棱散\x 人参 莪术 三棱 陈皮 枳壳 香附 青皮 益智 神曲 谷芽 半夏 大黄 紫苏 甘草
\x小柴胡汤\x 半夏 黄芩 柴胡 人参 薄菏 甘草
\x茯苓浓朴汤\x 茯苓 浓朴 半夏 甘草
\x惺惺散\x 人参 桔梗 茯苓 白术 防风 川芎 细辛 胆星 天花粉 甘草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槟榔散\x 黑锡炒成灰,槟榔末各等分,米饮调服,苦楝汤下亦可。
\x和中桔梗汤\x 茯苓(一钱) 半夏(七分) 陈皮(八分) 白术(八分) 生姜(九片) 枳实(八分炒)
浓朴(八分,姜汁炒) 桔梗(八分)
\x荆黄散\x 荆芥(二钱)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大黄(六分) 加槟榔末(一钱) 木香(五分)
\x二陈汤\x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 白术



<目录>上卷

<篇名>诸泻

属性:总括 脾虚胃弱病根成,水谷如何运化行;清浊相干应吐泻,久传虚泻使风生。
脉法 泄主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者死。
《内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又曰∶湿胜则濡泄。夫脾胃同湿土之化,主腐熟水谷,胃气和平,饮食入胃,
清气则输于脾土,归于肺金,行于百脉而成营卫。若饮食一伤,起居不时,损其胃气,则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而为飧泄
矣!(批∶大凡泻属气虚、火、痰、食积,泻水而腹不满者是湿。饮食入胃不行,完谷不化是气虚;肠鸣泻水,痛一阵,
泻一阵是火;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是痰;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是食积。)
暴泄非阴,久泄非阳。诸书皆以泄泻宜利小便,此乃万古不易之定论。若久泻脾虚,阳气衰弱,伏于阴中,若用
淡渗之药是降之又降,抑其阴而重竭其阳,则阳愈削而精神愈短矣。宜用升阳气药,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防风甘草治之。
大法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病去矣,此东垣治法。
冷泻多是白水,泻密而少,腹痛而鸣,眉皱目慢,面带白色,额上汗多,此为冷泻,用守中汤、益中膏。
热泻大便黄色,如筒吊水,泻过即止,半日复然,心烦口渴小便黄少,食乳必粗,此为热泻,用五苓散及香茹饮。
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故大便不聚,臭如破卵,宜三棱散。
水泻谓之洞泻,乃阴阳不顺,水谷不分,泻黄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无度,此为冷热相激,清浊浑乱。或因乳有热
气,遂以哺之,令儿脾胃不和,水谷交杂而下,以 咀五苓散加薏苡、车前子、半夏水姜煎服,后用香薷饮。妙!
积泻者脾气虚弱,乳食入胃不能运化,积滞日久,又为冷食所伤,传之大肠遂成泄泻。留连不止,诸药无效,盖以
积在脾胃,积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去积后止泻,泻止实脾则病除矣。三棱散、香橘饼、参苓白术散。
(批∶燥湿,四苓散加苍术,倍加白术。甚者二术炒为末,水饮调服。气虚用人参、白术、芍药。火宜伐火利小水,
四苓加滑石、黄芩、栀子、木通。痰用海石、青黛、黄芩、神曲为丸服。或用吐,以提其清气。食积宜消导疏涤之,神
曲、大黄、枳实之类。水泻用苍术、浓朴、陈皮、茯苓、猪苓、泽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