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紫苏叶防风主之。如从足起。下半身先肿者。此湿肿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木通主之。
如肿久不消。气实能食者。宜利其水。商陆胃苓丸主之。肾者水之根。湿则伤肾。小儿 久坐湿地者多此疾。
如气弱食少者。只以补脾为主。脾属土。土能胜水。脾强则水去。而肿消矣。宜参苓平 胃散。加藿香叶紫苏叶木香砂仁为丸服之。
有肾虚者。安肾丸服之。
有面目俱黄。遍身俱黄且肿者。此黄肿也。宜胃苓丸加茵陈服之。
如黄而不肿者。此疸证也。观其色之明黯。如黄而色鲜明。小便色黄且涩者。此热也。
宜三黄金花丸主之。如黄色昏黯。小便不利者。此湿也。宜茵陈五苓散主之。
\x安肾丸\x 大肿不消。肾虚不纳也。
川乌(炮去皮尖) 桂心(各一两) 白茯苓 白术 石斛(酒炒) 白蒺藜(炒去刺) 巴戟 天苁蓉(酒洗焙) 故纸(炒) 桃仁(微炒去皮尖) 萆 (各三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
每一丸盐汤下。
\x胃苓五皮汤\x 治肿要药。平胃 五苓(方见前) 上锉。取长流水。灯心煎服。
商陆胃苓丸 病肿气壮能食者。宜此治之。谓去菀陈 洁净府也。上共为末。水煮面丸 。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止。大便后快。又服。衰其半而止。
一儿疟后肿。用胃苓丸。长流水煎灯心汤下。又用浴法。调理二十日而安。
一儿病肿。有庸医假专门之名。不守家传之法。尝称得异人之术。用牵牛葶苈为治肿方 药。作散服之。元气下陷。肚大坐不得卧。阴囊肿大。茎长而卷。予见之叹曰。脾土已败。
肝木独旺。乃贼邪也。不可治矣。果死。
一儿病肿。腹大。彼有庸医妄谈。五日消一分。乃取绳子围其腹量之。投以牵牛葶苈服 利下数行。肿减十分之三。父母甚喜。约至五日再消三分。未三日又大肿。较大于前。庸医 闻之走去。病势益甚而死。
一义子十五岁病疸。面目俱黄。予问之。对曰。伤食起。腹中大热又痛。乃立一方。用 黄柏栀 积。茵陈蒿倍用以去其黄。共为细末。酒糊丸。车前子煎汤下。三日后吐去黄水一碗许。胃 中不热。又二日泄三行。腹中不痛。十日以后。小便渐清。黄亦减矣。(此一段在疸门)
<目录>卷之三\脾所生病<篇名>胀病属性:胀病有二。属虚者多。实者少。东垣钱氏等从虚治。内经云。太阴从湿。谓寒湿也 热治者误矣。当以脉证辨之。实胀者。或因食积。或因癖块。先有物在胃肠中。而后胀形于 外也。按之则坚。宜消导以去之。不可攻之。攻之愈虚。不可治矣。宜胃苓丸主之。
虚胀者。或因吐泻疟痢之后。脾胃久伤而病。此虚气在于膜肓之外。其外虽胀。其中无 。按之则濡。扣之有声。不可用攻。攻之即死。宜用温补。钱氏加减异功散。作丸服之。
人参 白术 甘草(炙各一钱) 陈皮 青皮 枳实(炒) 浓朴(炒) 半夏曲 黄连(姜 汁炒 口干饮水。神识不清。无时谵妄。宜三黄丸。河间凉膈散。仍作胆导法。
\x河间凉膈散\x 连翘(一钱) 黄芩(二分五厘) 薄荷叶(二分) 栀子仁(三分) 甘草 大黄 朴硝(各 五分) 上用水一钟。竹叶五片。煎临熟入蜜一匙。去渣温服。
因于宿食者。必恶食吞酸。腹中时痛。宜三黄枳术丸。方见后。木香槟榔丸主之。
因于积者。腹中阵痛。丁香脾积丸主之。
小儿腹胀。与大人不同。多因伤食得之。宜胃苓丸合丹溪保和丸主之。
如果伤食。腹胀或痛。吞酸恶食。大便不利者。宜木香承气丸主之。
\x木香承气丸\x 枳实(炒) 浓朴(姜汁炒) 槟榔(酒浸各等分) 木香(减半) 大黄(酒浸分两同上三味)
上为末。酒糊丸麻子大。白汤下。
\x木香槟榔丸\x 治伤一切热积。兼治痢疾腹痛。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莪术(煨) 黄连 黄柏 香附子 枳壳(麸炒 各一 为末。水杵为丸。麻子大。姜汤下。
\x加减塌气汤\x 治腹胀。
荜茇 砂仁 青皮 陈皮 丁香 全蝎(炒) 莱菔子(炒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
麻子大。浓朴汤送下。
予外甥女。有食积脾虚病。出痘后又伤食。腹胀不喜食。予用胃苓丸方。加枳实炒神曲 麦青皮作丸服之。
予孙。邦子也。先病疟。伤食成疳。又伤食。甚瘦。腹胀大而坚。见人则哭。予立一方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半夏曲枳实炒浓朴黄连木香莪术砂仁使君子神曲麦芽鳖甲夜明砂当归川 芎等药。
一小儿泻后腹胀。予用加减塌气丸服之愈。
一小儿疟久不退。腹大而坚。予用化癖丸服之愈。
一小儿五岁。腹大善食。予见之。谓其父母曰。乳多必损胃。食壅即伤脾。令郎腹大如 是。又不知节。纵其口腹。吾恐肠胃受伤,不成肠癖。必成疳也。后果成疳。肚大青筋。请予治 。以集圣丸调理而愈。
一儿善食腹大。予用保和丸胃苓丸二方。相间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