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24-幼科发挥-第18页

蒸) 莲肉 当归(酒洗各五钱) 陈皮(二钱) 青皮 木香 砂 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二十五丸。三十五丸。四十五丸。至五十丸。米饮送下。
<目录>卷之三<篇名>脾经兼证属性: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之本病也。昏睡身热。宜胃苓丸琥珀抱龙丸主之。吐泻 有冷有热。冷者不渴。理中丸主之。热者渴饮冷水。五苓散合天水散主之。
兼见肝证。初伤风吐泻。恶风发热。烦急顿闷。此宜发散。惺惺散主之。如先吐泻。后 变慢惊风者不治。
\x五苓散\x 能分阴阳。止吐泻。利小便。定惊悸。
猪苓 泽泻 白术 赤茯苓(各等分) 桂(减半) 上锉或为末。水煎。加朱砂名朱砂五 苓散。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天水散一名六一散。除热止渴。化涎痰。利小便。
滑石(飞过六两) 甘草炙(一两) 上末碾匀。水调服。
\x惺惺散\x 治伤寒时气风热。痰涎咳嗽。
四君子加桔梗 细辛 栝蒌根 防风(各等分) 上为末。小者每服一钱。大者二钱。入 薄荷叶五片。水煎至七分。温服。锉亦可。
兼见心证。发热昏睡。梦中惊悸。宜东垣安神丸主之。渴饮水。辰砂五苓散。
兼见肺证。发热昏睡。气促而喘者。宜葶苈丸主之。
\x葶苈丸\x 治伤食冲脾。伤风喘嗽。痰涎喘促者。
甜葶苈(去皮隔纸炒) 黑牵牛(炒取头末) 防己 杏仁(去皮尖研为膏各等分) 上研和 匀。
弱加减。予今家传去黑牵牛加萝卜子真苏子炒入尤妙。
兼见肾证。羸瘦痿弱。嗜卧不能起者。宜脾肾兼补。补肾宜地黄丸。补脾宜养脾丸。如 泻久便脓血者死。
\x补肾丸\x 此家传补脾之圣方。小儿脾常不足。宜此补之。
人参 白术 茯苓(炙) 粉草 白芍(酒炒) 黄 (蜜炒) 陈皮 当归身 山药 莲肉 (各 一女嗜卧。发热项软。头倾倒不能举。诸医作风治。而迟疑不决。予至见之。谓诸医曰 阳虚病也。盖头者诸阳之首。胃者诸阳之会。此女必乳食伤胃。胃气不足。故清阳不升。而 项软不能任元也。可服调元汤。一剂而安。人皆叹服。
<目录>卷之三<篇名>脾所生病属性: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目录>卷之三\脾所生病<篇名>肿病属性:肿有二。经云。面肿曰风。足肿曰水。凡肿自上起者。皆因于风。治在肺。宜发散 之。所谓开鬼门者是也。鬼门。汗孔也。参苏饮合五皮汤主之。
肿自下起者。因于肾虚。宜渗利之。所谓洁净府。是利其小便也。故仲景云。治湿不利 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槟榔主之。
有一身尽肿者。宜胃苓五皮汤主之。经郁则折之。谓上下分消。以去其湿。发汗利小便 。此方是小儿者。胃苓丸煎五皮汤送下。
\x胃苓丸\x 此家传十三方也。
苍术(泔浸) 浓朴 陈皮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各一两) 甘草 官桂 草果仁(
各三钱) 上为末。水面丸麻子大。米饮下。此小儿常用之药。随病换引。
先翁治小儿肿。只用胃苓丸正方。顺收长流水。入灯心煎汤送下。每日午时。用五加皮 煎汤 未有不效者。
\x五皮汤\x 桑白皮 陈皮 生姜皮 茯苓皮 大腹皮 水煎。
经纪万邦瑞女。二十七岁。病肿甚异。寅后午前。上半身肿。午后丑前。下半身肿。上 下尽消 。
湿之法。唯半夜阴户肿。不得小便。此又当从肝经求之。盖厥阴肝经之脉。丑时起于足上。
环阴器。又肝病者。则大小便难。用胃苓五皮汤。发汗利小便也。内有茯苓。所以伐肾肝之 邪。木得桂而枯。又以辛散其肝经之水。以温肾之真寒湿也。连服十一剂。而肿尽消去矣。
予奉先翁之教。凡肿微者。只用胃苓丸本方治之。如面肿甚者。胃苓丸本方内。加紫苏 钱。苦葶苈一钱隔纸炒。以去肺经之风。足肿甚者。本方内加汉防己二钱。牵牛炒取头末一 钱。共为丸。灯心煎汤下。吾有一二门人。不守先训。专用葶苈牵牛为治肿之药。随消随 肿。杀儿甚多。累吾之德。虽禁之不能阻也。
湖广右布政使孙。隆庆丁卯。入场监试。为书经礼记总裁。有小姐病。留全司中调理。
误食菱角伤脾。面肿而喘。夫人忧之。命余进药。余立一方。用钱氏异功散。加藿香叶以去 脾经之湿。紫苏叶以去肺经之风。一剂而安。场罢后公出。见其方。谓全曰。此方甚好。取 笔札令舍人孙环书记之。
小儿病嗽病疟病疮后肿者。皆虚肿也。
如受风雨水湿之气而肿者。实肿也。通用胃苓丸主之。此家传之法也。
小儿诸肿。不问虚实。并用胃苓丸五皮汤主之。此家传也。
如因喘嗽面目浮肿者。宜消肿。葶苈丸主之。
如疟后遍身浮肿者。此因疟发之后。外中风邪。内伤冷水得之。宜胃苓丸。用长流水顺 取。入灯心煎汤送下。更于日午浴之。法如前。
如无他病浮肿者。视其肿起之处治之。如自面起。上半身先肿者。此风肿也。宜五皮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