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发痫。宜以药防备而温养。
补助脾胃。
泻于暑热时多患者。谓时热及饮食皆冷故也。不伤于热。必伤于冷。若伤热伏暑而泻者。则心藏烦热。必小
便不利。清浊不分。泻色赤黄。宜利小便。解暑热。若小便快而泻者。冷泻也。色必青白。谷不化。宜温脾胃止
泻。
泻者不可急以热药止之。多变为痢而下脓血也。当审察冷热证候。详度缓急施治也。



<目录>卷九\吐泻论(附)

<篇名>吐泻

属性:吐泻多病于春夏秋三时。惟冬时绝少者。盖吐泻皆因脾胃虚冷热所致。以冬时阳气在内。多食温暖。少饮水
浆故也。设有患者。必因伤于乳食也。若春时病吐泻者。多因于风。夏时病者多因于热。秋时病者多因于冷。凡
治吐泻者。必当参其时候。观其形证。察其温凉寒热。如此则无误矣。



<目录>卷九\吐泻论(附)

<篇名>伤风吐泻

属性: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呵欠顿闷多睡。口中气粗而热。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咳嗽。宜散风补
肺。如先已曾经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也。此由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更有五脏兼见之证。发散者。化大青
膏服之。补脾者。后服益黄散。此钱乙所用药也。方在本集。
伤风吐泻。身热多睡。能乳。呵欠顿闷。口中气热。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
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钱乙用白术煎汤服之。然后发散风冷。亦用大青膏。又云。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
也。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也。
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呵欠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昏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
先补脾。钱乙先用益黄散。后发散其风。用大青膏。此二病于春冬多也。



<目录>卷九\吐泻论(附)

<篇名>伤食吐泻

属性:吐泻乳食不化。其吐及粪。皆有酸臭气者。此伤食吐泻也。凡吐乳泻黄赤者。伤热乳食也。若吐乳泻青白
者。伤冷乳食也。并宜微下之。后和胃气。虚者以缓化滞药渐磨化之。
吐泻在初生三日内。壮热不乳。大便乳不消化。或白色者。是伤乳。当微与下。后和胃气。虚者以缓化滞
药渐磨化之。
吐泻在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身温凉。不思乳。大便青白。乳不消化。此上实下虚也。更有五脏兼见证。泻
其所实者。而补其脾胃虚者也。
吐泻有兼藏证者。兼肺则睡露睛喘气。兼心则惊悸饮水。兼脾则困倦饶睡。(吐泻乃脾胃之本病)兼肝则呵
欠顿闷。兼肾则不语畏明。
昔钱乙治冯承务子五岁。吐泻壮热。不思食。乙见儿目中黑睛少。白睛多。面色 白。乙曰。此子必多病。
面色 白者。神怯也。黑睛少者。肾虚也。本怯而虚。故多病也。纵长成。必肌肤不壮。不耐寒暑。易虚易实。
脾胃亦怯。更不可纵于酒欲。若不保养。不过壮年也。面上常无精神光泽。如妇人之失血也。今吐泻不食。壮热
者。微有伤食也。又虚怯则不可下。下之虚。入肺则嗽。入心则惊。入脾则困倦。入肾则加虚。但当以药磨化
之。为微有食伤也。若重伤则须下之。不下则成癖也。若实食在内。乃可下也。下毕补脾必愈。随其虚实。无
不效者。乙所用药。其方在本集载之。



<目录>卷九\吐泻论(附)

<篇名>冷热吐泻

属性:吐泻在五月中以后。身壮热者。此热也。小儿脏腑中十分中九分热。此因伤热乳。或胃热入内。吐乳不消。
泻深赤色。宜与解热。钱乙用玉露散。
吐泻在六月中以后。身大温而似热。脏腑中六分热。四分冷也。
呕吐乳食不消。泻色黄多白少似褐。或食乳。或不食乳。宜少补脾。而大解热。钱乙少用益黄散。多用玉露散。
更宜审察冷热。如儿大热。泻色赤黄者。此热多。根据五月中后治之。昔钱乙治广亲北宅四大王宫五太尉。六月中
吐泻。米谷不化。众医用温药。一日而加喘吐不定。乙曰。当用凉药治之。谓伤热在内也。众医皆言吐泻多而
米谷不化。当补脾胃。何得用凉药。王信众医。又用补脾温药。乙曰。不可服。此三日外必腹满身热。饮水吐
逆。三日外一如所言。谓六月热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饮。热伤脾胃。即大吐泻。他医又行温药。即上焦
亦热。故喘而引饮。三日当死。众医不能治。复召乙。乙见有热证。以白虎汤三服。更以白饼子下之。一日减药
二分。二三日又与白虎汤二服。四日用石膏汤。及旋复麦门冬黄芩脑子牛黄天竺黄茯苓。以朱砂为衣。竹叶汤下
五丸。热退而愈。乙所用方。本集载之。
吐泻在七月中以后。身温。脏腑中三分热。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