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乱。哽气长出。昏睡露睛。唇
白。多 而不渴。钱乙于食前令多服补脾益黄散。于食后少服解热玉露散。更宜相度冷热。若身大温。泻后黄
者。根据六月中以后为治也。昔钱乙治广亲七大尉七岁吐泻。是时七月。其证全不食而昏睡。睡觉而闷乱。哽气干
呕。大便或有或无不渴。众医疑睡。作惊治之不愈。乙曰。当先补脾而后退热。与使君子丸补脾。石膏汤退热。
次日以水银硫黄二物末之。生姜水调下一字。乙曰。凡吐泻。五月内九分下而一分补。八月内十分补而无一分
下。此皆是脾虚泻。医妄治之。至于虚损。下之即死。故只当补脾。若以使君子丸恐缓。已又留温胃益脾药止
之。有一李医问曰。何食而哕。乙曰。脾虚不能食。津液少即 逆。又曰。何泻青褐水。乙曰。肠胃至虚。冷极
故也。乙治而愈。其方本集载之。
吐泻在八月中以后。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 泻青褐水。钱乙只用益黄散补脾。不可下。
吐泻所论冷热时月。此钱乙以中原之地言也。今较之江浙。则气候不同。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
温暖。六月入伏之后才热。七月热盛。八月热尚未退。虽冬月晴多便暖。虽夏月阴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热时
候。便为定论。经所谓东西南北之异地。温凉寒热之异宜。况每岁寒热。自随时令早晚。难以拘定月日也。候之

乘其至也。谓至其热则从热治。至其温则从温治。至其寒则从寒治。至其凉则从凉治。此乃随四时之气。各适其
宜。
吐泻于夏秋大热之时。伏暑伤冷。则心藏烦躁。小便不利。清浊不分。阴阳二气相干。名曰气乱。乱于肠胃
之间。名曰霍乱。其证乘热伤冷。气逆而喘。腹胁胀满。身热脉乱。头痛体疼。如伤寒之状。上即大吐。下即大
泻。重者四肢厥冷。脚胫转筋。法当调顺其气。分别清浊。升降阴阳。若只伏暑吐泻者。则小便不利。其证虽与
上证稍同而轻。非霍乱比。泻色赤黄。此但只名伏暑吐泻。不为霍乱也。治霍乱吐泻。若热多而渴者。五苓散。
寒多不渴。而心腹身体疼痛。及烦躁渴不能饮者。可服理中汤。寒甚腹痛转筋。四肢拘急者。理中汤加附子。汗
出恶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并四逆汤。以上诸证。并可与香薷散服之。以他药不能
疗此证也。治伏暑吐泻。若小便不利。与五苓散利小便。及与香薷散解伏暑。坯莲散救生丹止吐。
吐泻不拘何时。则令脾胃虚弱。多致生风。而为脾风慢惊也。以脾土衰而肝木来刑故尔。当先补脾胃。不
令困弱。则风不生。而病易愈也。
吐泻已定未定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不问新久。宜煎钱乙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多即愈好。不尔即津
液内耗。而引饮不止。内生其热。外邪相干。则证变百端。以成他病。渐至危困也。



<目录>卷十\吐泻方治

<篇名>治吐方

属性:\x木瓜丸\x
治自生下便有吐证。此因初生时。拭掠口中秽液不尽所致。
干木瓜末 麝香 腻粉 木香末 槟榔末(各一字)
上研匀。面糊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无时服。
\x塌气丸\x
治啼哭未定。便令食乳。气逆停滞。心胸满闷。气急吐逆。
巴豆(三个去皮分为十片) 胡椒(十个) 丁香(十个) 青橘(十个汤浸一宿不去y每个入巴
豆一片胡椒一个丁香一个以麻缕缠之余并同)
上用酽米醋一碗。煮药至醋尽为度。取出细切焙干。同为细末。粟米糊和丸粟米大。每一二岁儿三二丸。三
四岁儿四五丸。饮下。日三服。此药利胸膈。然后复进观音散一二服补气。食前。
\x和胃膏\x
治哭啼饮乳。气逆噎塞。及胃虚气不升降。胸膈痞满。吐逆不时。
人参(去芦) 藿香叶(去土) 水银 枇杷叶(先炙去毛生姜汁涂炙令香熟) 白茯苓(各一两) 甘草
(炙半两) 肉豆蔻(面裹煨熟) 硫黄(研细入铁铫同水银一处拌匀于火上炒不住手研如泥放冷各半两)
上同为末。次将硫黄水银炒匀入之。再研匀细。炼蜜和膏。每一岁儿桐子许。生姜枣汤化下。量大小加减。
亦治人番胃。服一皂子许。
\x白附子丸\x
治伤风冷吐逆。及治粪青下泻。
白附子(一分末) 蝎梢(一分研) 舶上硫黄(半两研细)
上先将半夏半两。汤洗净。生为末。生姜自然汁和剂。捻作饼子。小钱大。沸汤内煮至熟。取出研成膏。
入三味药末和之。如干。添少汤。丸萝卜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或乳汁送下。无时。
\x羌活膏\x
治伤风吐逆。亦能截痫定泻。
羌活(去芦) 独活(去芦) 人参(去芦) 白茯苓 防风(去芦并叉枝)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全
蝎(炒各一分) 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