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一钱。水一大盏。入薄荷两叶。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食后。更看虚实。以意分减。
\x神朱散\x
治疮疹后解去余毒。
赤小豆(二钱炒) 槐花(二钱炒) 麝(少许)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字。温酒调下。临卧只一服。微利之。



<目录>卷九

<篇名>吐泻论(附)

属性: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之所致也。其证不一。今条叙之。
吐逆自生下便吐者。此是儿初生之时。拭掠口中秽血不尽。因咽入喉故也。
吐逆胸膈满闷气急者。此因儿啼哭未定。气息未匀。乳母忽遽以乳饲之。儿气尚逆。乳不得下。停滞于胸
膈之间。因更饮乳。前后相沓。气不宣通。故气逆而乳随出之为吐也。宜调其气而止吐。古书亦曰。大哭之后
食乳者。多成吐泻也。
吐逆腹胀喘息。乳不化。夹青水。面青唇白者。此因乳母冒寒取凉。食冷冻饮料寒。致冷气入乳。变坏其汁。
而不捻去。仍以饲儿。或能食者,因以冷物饲之。其冷乳冷食入腹。与气相搏。伤于脾胃。则气逆而吐也。其证
若此。宜温胃止吐调气。若伤重有停滞者。以稳药磨化。不可快下。恐脾胃愈虚而生风也。凡风冷变坏之乳。当
捻去之。暂断乳儿。令乳母服药温腹。然后饲儿。若不捻去。非只令儿吐逆。肠胃虚者。冷因得入。亦不利也。
吐逆身热。吐奶成片子者。胃有热也。此因乳母冒热。或因饮酒。热入其乳。变坏其汁。而不捻出。仍以饲
儿。或儿乘热哺啜。致热气入胃。与气相搏。致气逆而吐也。其证若此。如久有积热者。必四肢生疮。多渴而面
黄。宜微下之。虚者以稳药磨化。后调其气。
吐逆身热。鼻青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夜间发躁者。此伤风吐也。因解脱失宜。风冷袭之。搏于血气。故身
热呵欠顿闷。口中气热也。气不得顺。故逆而作吐也。宜调气止吐。发散风冷。
吐逆唇黑。面黄多啼。有痰吐气臭者。此脾胃有伤也。宜先下之。后调其气。
吐逆早晚发热,睡卧不安者。此惊吐也。心热则生惊。故睡卧不
安。而神不宁也,心神不宁。则气血逆乱而吐也。宜与镇惊去热止吐。
吐逆面 白无精光。口中气冷。口频撮。不思乳食。吐水者。胃气不和也。宜补脾胃。
吐逆痰涎色黄。稠粘上壅者。胃热也。若吐痰涎白渌。或吐沫者。胃虚冷也。热者宜微利之。冷者宜温补
之。
吐逆痰涎及有血者。此肺热也。久则肺虚成痿。昔钱乙治段斋郎子四岁。身热吐痰。嗽数日而咯血。他医
以桔梗汤防己丸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遂请乙治。乙下褊银丸一大服。复以补肺汤补脾散为治。乙曰。
此子咯血。肺虚也。肺虽咯血。有热故也。久则虚痿,今涎上潮而吐。当下其涎。若不吐涎。则为甚便。盖吐涎
能虚。又生惊也。痰实上次。亦能发搐。根据法只宜先下痰而后补脾肺。必涎止而吐愈。为顺治也。若先补肺为逆
耳。乙所用药方。本集载之。此所谓识病之轻重先后为治也。
者。比吐逆异也。吐者乃邪搏胃气。逆而上行。谷不能传化。随气出也。 者但气逆而欲吐。吐则谷
无所出。故俗谓干呕也。 者乃儿因吮乳汁过多。胃满而上溢出也。故俗呼谓之噫奶。当便与空乳令吮。即定。
若频久吮之。亦能为病。



<目录>卷九\吐泻论(附)

<篇名>泻论

属性:泻色白者。冷泻也。此由小儿肠胃虚弱。因解脱风冷干之。或因食寒饮冷。入于肠胃。冷气相搏。为下痢
也。其色白面白。或腹痛者。并宜调中。若又伤风冷。前后重沓。冷甚则泻不止。而为泄注也。
泻色赤者。热泻也。此由小儿肠胃本挟虚热。而风冷乘之。入于肠胃之间。热气相搏。而为痢下。故其色赤
也。宜微下之。以导其热。后调其气。
泻色乍赤乍白。或水或谷者。此冷热泻也。由小儿肠胃先因有冷。而复伤热。或先有其热。而复伤冷。肠胃
宿虚。冷热交攻。而为痢下。宜调其冷热。和养其气。
泻色黄赤红黑者。皆热也。赤黑者有毒。并微下之。然后调气。
泻色青。发热有时。睡卧不安者。此惊泻也。小儿粪黄。脾胃土之本色也。色青者。肝木为风。肝木来刑脾
土。宜早治之。不尔。则变
脾风。而发螈 。则难治也。所谓粪青者。须才便下。便色青是也。若初下时黄。良久乃青者非也。小儿安者皆
然。不可认为青粪也。若泻青色白。谷不化者。此谓冷也。宜温补脾胃。发散风冷。
泻酿下色赤白。腹大。上青筋见。发稀饶啼。或吃泥土。时有蛔虫。此疳泻也。宜止泻退疳。(治方具于疳
门之下)。
泻多日。唇口及粪色皆白。粪颇多者。久因成冷。脾胃衰困。恐变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