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五味不可偏胜,故方制君臣,帝相因而问之。
\x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x
使,去声。主病之药,多其分两,谓之君。佐君之药,少其分两,谓之臣。应
臣之药,分两更少,谓之使。非神农所取上中下三品之谓也。
\x帝曰∶三品何谓?\x
神农三品,何谓?
\x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x
恶,如字。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上品一百二十五种为君,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
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上品无毒,主养命延年,益气轻身。中品或有毒或无毒,主流通经脉,
祛邪治病。下品有毒或大毒,主破坚积,除痼疾。三者之中,气味
善恶,补泻虽殊,理复通贯,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x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x
以三品之药,治中外之病,何如?
\x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x
\x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x
\x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x
别,音逼。以药治病,乃调气之方,故必别其在阴在阳,定其在中在外,各守其所在之乡,而内者
治内,外者治外。正气微者调补之,其次平定之,邪气盛者辟夺之,或汗之,或下之,或寒热温
凉,衰之以属,逆治从治,各随其所利而行之,谨道如法,万举万全,使气血中正和平,而长有其天命矣。
\x帝曰∶善。\x
详明天道,合于人身,反复言之,诚为至真要论,帝故善之,不复问也。



<目录>卷之九

<篇名>着至教论第七十五篇

属性:下凡七篇,皆黄帝语于雷公。着至教者,雷公请帝着为至教,开示诸臣,传于后世也。黄帝继神农而
立极,故曰上通神农。黄帝上通神农,神农上通伏羲,故曰拟于二皇。盖伏羲知天,神农知
地,黄帝知人,三才之道,一脉相传,故曰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且以知天下,何难别阴
阳,应四时,合之五行。帝从雷公之请,着为至教,备言三阳如天,阴阳偏害之理。公未悉知,诚切研求,是以
此下复有《示从容》,《疏五过》,《征四失》,《阴阳类》,《方盛衰》,《解精微》,开示雷公,皆至教也。
\x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x
《黄帝素问》九卷,计八十一篇,上凡七十四篇,皆访诸岐伯阐明医道。此下七篇,则召雷公而证
明其道也。
\x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x
别,音逼,下俱同。诵而能解,知其义矣。由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可以互为阐明,今也未能。
但足以治群僚之平等,为之讲论,不足以至侯王之尊贵,为之彰明也。
\x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x
\x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着至教,拟于二皇。\x
上古树八尺之臬,参日影之斜正长短,以定四时,故愿得受树
天之度,以定四时之阴阳。即以四时阴阳,合之星辰日月,分别明
辨,以彰玑衡之经术。使后世益明四时阴阳日月星辰之理,此上天之道,自古为然。故曰∶上通神农,愿得着
为至教,不但上通神农,且拟于二皇,二皇伏羲神农也。此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一脉相传,言大道也。
\x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x
\x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x
帝善其请,着为至教,因以名篇,故曰无失之。雌雄者,阴阳之谓也。阳在表,阴在里,阳在上,阴
在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犹之雌雄之相为输应也。而阴阳之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
地理人事,其道相通,故可以长久。以此三才相合之道,教于众庶,亦不疑殆。故着医道之论以成篇。可
传后世,可以为宝,当守之而弗失也。
\x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x
请受天文、地理、人事之道,口讽诵而心用解,终身弗失。
\x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x
传,去声。《阴阳传》,上古书也。着之篇什,岂不闻乎?知《阴阳传》,则知天文、地理、人事之道矣。
\x曰∶不知。\x
公欲受教于帝,故曰不知。
\x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x
阴阳之道,由阴而至于阳,从一而至于三。三阳者,太阳也。太阳为阳之极,极则无以加。故夫三阳,
以天为业,业,功业也。三阳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