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而问答之言,即为气穴论也。
\x岐伯曰∶孙络之脉别径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x
\x脉,并注于络,传注十四络脉,非独十二络脉也。\x
四,旧本讹二;二,旧本讹四,今改。此言孙络之脉,与经脉相别,与大络相通。所谓奇邪之脉,则
缪刺之,以补孙络未尽之义。缪刺论云∶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
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又云∶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夫孙络受邪,不得入于经,故曰∶
孙络之脉别经者,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故曰∶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流注于大络,而
生奇病。故曰∶并注于络。络,大络也。灵枢经脉论,有手太阴少阴心主太阳阳明少阳之别,足太阳阳
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别,并任脉之别,督脉之别,为十四大络。故曰∶传注十四络脉,非独手足三阳三阴
之十二络脉也。又脾之大络,为十四络脉之主,经脉论云∶皆取脾之大络脉也。此虽不及脾
络,而脾络已在其中。
\x内解泻于中者,十脉。\x
解,音蟹。解,散也。泻,行也。十四络脉,外合孙络,则有三百六十五会,内合五脏,则有左右五
俞之十脉,故曰∶内解泻于中者十脉。所以承十四络脉,而申明内通五脏之俞脉,以补上文孙络之未尽者又
如此,此一节言孙络溪谷,亦三百六十五会,以应一岁之数,通荣卫而会大气,合大络而行脏俞也。



<目录>卷之五

<篇名>气府篇第五十九篇

属性:伯承上编《气穴论》,而复言气府也。手足三阳之脉,六腑主之。故脉气所发之穴,即为气府。手
足三阳,合督任冲脉,凡三百六十五穴,亦应一岁之数,所以承气穴而补其未尽之义。
\x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六穴。\x
六,旧本讹八,今改。足太阳脉气所发之穴,计七十六穴。足太阳膀胱水府也,脉气所发者,从足太
阳经脉之气,而发于穴也。
\x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顶,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x
顶,旧本讹项,今改。行,音杭。顶,前顶穴也。两眉头各一,攒竹穴也。自攒竹入发际,至前顶,其
中有神庭、上星、囟会,故长三寸半。前顶有中行,次两行,外两行,故旁五。言自中及旁,有五行也。五行
之内,左右相去三寸。申明旁五者,其太阳之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一行五穴,五五则二十五穴也。二十五
者,中行有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五穴。次两行有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左右十穴。
又次两行,有正营、承灵、脑空、窍阴、完骨,左右十穴。共二十五穴、合两攒竹、神
庭、上星、囟会五穴,凡三十穴。
\x项中大筋两旁各一。\x
风池二穴。
\x风府两旁各一。\x
天柱二穴,以明上文外两旁,在项中大筋两旁名为风池者各
一。内两旁,在风府穴两旁,名为天柱者各一穴。
\x侠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x
自风府两旁,侠脊以下,从大椎至尻尾,计二十一节。二十一节之中,凡十五节间各一∶谓肺俞、
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
膂内俞、白环俞,左右各一,凡三十穴。十五节间,内有肺心肝脾肾五脏之俞,左右各五。胆胃三焦大肠小
肠膀胱之俞,左右各六。脏俞各五、腑俞各六,总在十五间,而十五间,复在二十一节内也。
\x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x
委中,腿湾委中穴也。至足小趾旁有昆仑、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合委中,左右各六俞,凡十
二穴。此足太阳脉气所发,共七十六穴。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络脑下项,侠
脊抵腰,循髀 ,至足小趾外侧,故脉气所发如此。
\x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x
足少阳为胆府,脉气所发之穴,计六十二穴。
\x两角上各二。\x
角,头角也。从耳之曲鬓至天冲两角上左右各二,凡四穴。
\x直目上发际内各五。\x
直,中正也。直目上发际内,从目中正间,上于发际之内。有
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各五,凡十穴。
\x耳前角上各一。\x
颔厌二穴。
\x耳前角下各一。\x
悬厘二穴。
\x锐发下各一。\x
锐发,即鬓发。下各一,和 二穴也。
\x客主人各一。\x
一名上关,在耳前之上。
\x耳后陷中各一。\x
翳风二穴。
\x下关各一。\x
在耳前之下,故名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