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虚也。志悲既甚,即虚
于阴,阴虚则志亡,志亡去目则可神次守精,今神亦去目,故涕泣俱出。平按∶《甲
乙》、《素问》惋
下重一惋字。精神,精字原抄作两点,乃上精字重文,袁刻误作二,谨根据《素问》、
《甲乙》作精。注则可神次守精,疑有误,袁刻可作不,别本作则神不守精。)且子
独不诵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
独光,阴并于下则手足寒,手足寒则胀,夫一水不胜两火,故目 而盲。(厥,逆也。
人气逆者,阳气并阴,归上于头,阴气并阳,归下手足。归下手足,则手足冷;归上于
头,遂至目盲。以其目是阳,已是一火,下阳并上,则是二火,志精在目,则是一水,
一水不胜二火,故热盛争而盲也。平按∶《素问》、《甲乙》手足寒作足寒,两火作五
火。故目 而盲,《素问》无而字,《甲乙》作故目盲。)是以卫气之风,泣下而止。
(是卫气将于邪风至目,遂令泣下,风乃止也。平按∶卫气之风《素问》、《甲乙》作
气冲风三字,而止作而不止。)夫风之中目,阳气下守于精,是火气循目也,故见风则
泣出。有以比之,天之疾风,乃能雨,此其类。(风者,阳也,火也。风之守精,是火
循目,阳气动阴,阴作泣出。比天疾风,其雨必降之也。平按∶《甲乙》、《素问》下
守作内守,循目作燔目。天之疾风《素问》作夫火疾生风,新校正云∶“《太素》作天
之疾风乃能雨,无生字。”与此正同。《甲乙》作夫疾风生,其类作之类。)



<目录>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气论

<篇名>胀论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恶有不下者乎,见《灵枢》卷六第三十五《胀论》篇,又见
《甲乙经》卷八第三。自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至亦刺去其血脉黄帝曰善,见《灵枢》
卷九第五十七《水胀》篇,又见《甲乙经》卷
八第四。自黄帝问于岐伯曰有病心腹满至末,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篇,
《甲乙经》见同上。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何如而胀?岐伯曰∶其至大坚以涩者胀。(脉之大者,多
血少气。涩者,亦多血少气,微寒。脉口盛紧,伤于饮食。以其脉至,诊有多血少气微
寒,即是伤于饮食为胀也。平按∶《灵枢》其至作其脉。《甲乙》坚下有直字。)黄帝
曰∶何以知腑脏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脏而阳为腑。(诊得阴脉胀者,以为脏胀;诊得
阳脉胀,以为腑胀也。)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胀之中耶?腑脏之内乎?
(血脉,谓二十八脉也。问胀所在也。)岐伯曰∶二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卫气并
脉而行,循分肉之间为胀,血脉及五脏六腑各胀,故曰二者存焉,然非胀之所舍之处也。
平按∶《灵枢》二作三,注云∶一作二。)黄帝曰∶愿闻胀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
于腑脏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以下言其胀舍,取之脏腑之外胸
胁及皮肤之间,气在其中,郭而排之,故命曰胀。)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裹之内也,
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城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以下
脏腑居处也。禁器,比脏腑也。胸胁腹裹,比之匣匮也。次舍者,五脏六腑各有居处也。
脏腑之名虽异,同在一郭之中,然脏腑俱别,请闻同异所由。平按∶《甲乙》无胸胁腹
裹之五字,城作域,《灵枢》同,其故下有“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九字。)岐伯
曰∶夫胸腹者,脏腑之城郭也。(城郭,脏腑所处也。平按∶《灵枢》无城字。)膻中
者,主之官也。(膻中有心肺之气,故是脏腑之官也。平按∶《灵枢》主之官作心主之
宫城,《甲乙》作心主之中宫。)胃者,大仓也。(胃贮水谷以供,故为脏腑大仓也。)
咽喉小肠者,传道也。(咽传水谷而
入,小肠传之而出,喉传气之出入,故为传道也。平按∶《灵枢》道作送。)胃之五窍
者,闾里门户也。(咽、胃、大肠、小肠、膀胱等窍,皆属于胃,故是脏腑闾里门户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廉泉乃是涎唾之
道,玉英复为溲便之路,故名津液道也。此则脏腑畔界,故脏腑病形各异。平按∶《甲乙》
道下有路字。)营气循脉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
下,毋问虚实,工在疾泻。(以下谓营卫二气为胀。营气循脉周于腹郭为胀,名为脉胀。
卫气在于脉外,旁脉循于分肉之间,聚气排于分肉为肿,称为肤胀。三里以为胀之要穴,
故不问虚实,皆须泻之。其病日近者,可以针一泻;其日远者,可三泻之。下者,胀消
也。终须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