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则正 不安,尤为治诸病之名言。但霍乱虽无养正则邪自除之理,而虚多邪少之证,亦间有之 ,治宜攘外安中并用,又未尝无其法也。
《病源》曰∶霍乱,脉大可治,微细不可治。霍乱吐下,脉微迟,气息劣,口不欲言者 ,不可治。
《治法汇》曰∶吐泻,脉代,乃是顺候。气口脉弦滑,乃膈间有宿食,虽吐,犹当以盐汤 鹅翎探之。吐尽,用和中药。凡吐泻,脉见结、促、代,或隐伏,或洪大,皆不可断以为死。
果脉来微细欲绝,少气不语,舌卷囊缩者,方为不治。
《医通》曰∶脉伏,或微涩者,霍乱。脉长,为阳明本病。霍乱脉洪大,吉。虚、微、迟、
细兼喘者,凶。霍乱之 囊缩,皆为死候。
《金 斋转筋证治》云∶此证重者,立时脉伏,乃邪闭而气道不宣。勿轻信庸工,为脉绝不 救也。
案∶营虚气夺,脉微欲绝者,复脉汤主之。气散阳飞,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若客邪 深入 脉 ,阳亡而死;闭者误补,邪锢而死。
又案,天士云∶经曰∶暴病暴死,皆属于火,火郁于内,不能外达,故似寒证。关窍闭塞 ,经络不通,脉道不行,多见沉滞无火之脉。愚谓各证皆然,举一可例其余,然非阅历深者,不能 知此。
<目录>卷上\病情篇第一<篇名>热证属性:《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土郁之发,为呕吐霍乱。
诸郁之发,必从热化。土郁者,中焦湿盛,而升降之机乃窒。其发也,每因吸受暑秽,或饮 食停滞,遂至清浊相干,乱成顷刻,而为上吐下泻。治法,如燃照汤,宣土郁而分阴阳。
连 虽吐,犹当以盐汤探吐,吐尽其食,然后以驾轻、致和等汤调之。
又云∶不远热则热至,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
此明指霍乱有因热而成者。奈《病源》《三因》等书,咸谓霍乱本于风冷,遂致后人印定眼 目。凡患热霍乱者,率为药误,且不远热三字,亦非但以药食为言。如劳役于长途田野之间,则暑邪 自外而入。所谓热地如炉,伤人最速,宜白虎汤、六一散之类,甘寒以清之。或安享乎醇 酒膏 。
其有暑入伤元,白虎汤可以加参。气虚招感,用参术必佐清邪。昔贤成法,自可比例而施。
奈昧者,妄谓劳伤之病宜补,膏粱之体必虚。知其一,不知其二,信手温补,动辄残生,可 哀也已。
《至真要大论》曰∶诸热瞀螈,诸逆冲上,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瞀,昏闷也,螈,抽掣也。热伤神则瞀,火迫血则螈。火性炎上,故逆而冲上。躁,烦躁不安 也。狂,狂乱也。越失常度也。热盛于外,则肢体躁扰。热盛于内,则神志烦乱。盖火主动 ,凡病之动者,皆属于火。霍乱而见此等证候者,皆为热邪内盛之的据也。
又曰∶诸转反戾,水液混浊;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转筋拘挛也。热气燥烁于筋,则挛螈为痛,火主燔灼,躁动故也。水液,小便 也 热盛,则迫逆而上冲也。土爰稼穑,而味变酸者,肝热内燔,故从而化也。暴注,卒暴注泄也 。肠胃热盛而传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下迫,后重里急迫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此 麻痧等俗名,而贸贸然妄投燥热之药,以促人天年,抑何不思之甚耶!
《千金要方》曰∶中热霍乱暴利,心烦脉数,欲得冷水者,以新汲井水,顿服一升。
郭白云曰∶治霍乱之法,惟《千金要方》,最为详备。
《治暑全书》曰∶暑气入腹,恶心腹痛,上吐下泻,泻如水注。
春分以后,秋分以前,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政。故天之热气下,
地之湿气上。人在气交之中,受其蒸淫之气,由口鼻入而扰其中,遂致升降失司,清浊不 分。所泻者皆五脏之津液,急宜止之,然止非通因塞用之谓也。湿甚者,胃苓汤分利阴阳,
暑亦自去;热甚者,桂苓甘露饮清其暑火,湿亦潜消。若火盛之体,内本无湿,而但吸暑邪者 ,白虎汤之类宜之。且脏性有阴阳之别。阴虚者火旺,虽病发之时,适犯生冷,而橘、朴等 只宜暂用;阳虚者湿胜,虽寒润之品,非其所宜,如胃苓汤已为合法。纵使体极虚羸,亦 不过补气清邪并用。若因其素禀之亏,而忘其现病之暑,进以丁、附、姜、桂之剂,真杀 人不转睫矣。凡伤暑霍乱,有身热烦渴,气粗喘闷,而兼厥逆躁扰者,慎勿认为阴证。但察其小便 必黄赤,舌苔必粘腻,或白浓,宜燃照汤,澄冷服 浑身青紫而死矣。甚或手足厥冷少气,唇面爪甲皆青,腹痛自汗,六脉皆伏,而察其吐出酸 秽,泻下臭恶,小便黄赤热短,或吐下皆系清水,而泻出如火,小便点滴,或全无者,皆是 热伏厥阴也。热极似阴,急作地浆,煎竹叶石膏汤服之。又有吐泻后,身冷如冰,脉沉欲 绝,汤药不下,或发哕,亦是热伏于内,医不能察,投药稍温,愈服愈吐,验其口渴,以凉水 与之即止,后以驾轻汤之类投之,脉渐出者生。然暑之为病,伤之骤,则发之暴;伤之渐,
则发之缓。故九月时候,犹多伏暑霍乱之证,医者不可不知。
《金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