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呕吐。而(饮)病在(于)膈上。(饮亦随呕吐而去。故呕吐之)后思水者(知其病已)
解。急(以水少少)与之。(以滋其燥。若未曾呕吐。而先)思水者。(为宿有支饮。
阻其正津而作渴。渴而多饮。则旧饮未去。新饮复生。法宜崇土以逐水。以)猪苓散主
之。
此遥承第二节之意而重申之。并出其方治也。
\x猪苓散方\x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心烦心中懊 。内热之呕也。今)呕而脉弱。(正气虚也。)小便复利。(中
寒盛也。)身有微热。见厥者。(正虚邪盛。而阻格其升降之机也。此为表里阴阳之气。
不相顺接。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
此为虚寒而呕者。出其方治也。阴邪逆则为呕。阳虚而不能摄阴。则小便利。真阴
伤而真阳越。则身有
微热。虚阳又不能布护周身。而见厥脉弱者。此表里阴阳气血俱虚之危候也。此症虚实
并见。治之当求其本矣。
\x四逆汤方\x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
两。
(四逆汤。为少阴之专剂。所以救阴枢之折也。然少阴为阴枢。少阳为阳枢。病主
呕。今)呕而(不厥。)发热(不微)者。(是少阳相火之病也。以)小柴胡
汤主之。
此与上节。为一阴一阳之对子。少阴厥而热微。宜回其始绝之阳。少阳不厥而发热。
宜清其游行之火。
\x小柴胡汤方\x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
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主纳谷。其脉本下行。今反挟冲脉之气而上逆。名曰胃反。)胃反呕吐者。(
以)大半夏汤主之。
此为胃反证出其正方也。千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而吐。外台治呕。心下痞硬者。
可知此方泛应曲当之妙也。俗医但言半夏治痰。则失之远矣。
\x大半夏汤方\x
半夏(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
服。
(又有阳明有热。大便不通。得食则两热相冲。)食已即吐者。(以)大黄甘草汤主之。
此为食入即吐者出其方治也。东垣谓幽门不通。上冲吸门者。本诸此也。外台治吐
水。可知大黄亦能开脾气之闭。而使散精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矣。
\x大黄甘草汤方\x
大黄(二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胃反病为胃虚挟冲脉而上逆者。取大半夏汤之降逆。更取其柔和以养胃也。今有挟
水饮而病)胃反。(若吐已而渴。则水饮从吐而俱出矣。若)吐(未已)而渴。欲饮水
者。(是旧水不因其得吐而尽。而新水反因其渴饮而增。愈吐愈渴。愈饮愈吐。非从脾
而求输转之法。其吐与渴。将何以宁。以)茯苓泽泻汤主之。
此为胃反之因于水饮者而出其方治也。此方治水饮。人尽知之。而治胃反。则人未
必知也。治渴。更未必知也。然参之本论猪苓散。伤寒论五苓散猪苓汤。可以恍然悟矣。
且外台用此汤治消渴脉绝胃反者。有小麦一升。更得其秘。
李氏云、五苓散治外有微热。故用桂枝。此证无表热。而亦用之者。以桂枝非一于
攻表之药也。乃彻上彻下。可外可内。为通行津液。和阳治水之剂也。
\x茯苓泽泻汤方\x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 桂枝(各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
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前言先吐却渴为欲解者。以其水与热随吐而俱去。今)吐后渴欲得水。(且以水
不足以止其燥。)而贪饮(不休)者。(是水去而热存也。以)文蛤汤主之。(方中有
麻杏生姜等。除热导水外。)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此为吐后热渴而出其方治也。
\x文蛤汤方\x
麻黄(三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甘草 石膏 文蛤(各五两)
生姜(三两)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干呕吐逆。(胃中气逆也。)吐涎沫。(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以)半夏干姜散
主之。
此为胃寒干呕者而出其方也。
徐忠可云、此比前干呕吐涎沫头痛条。但少头痛。而增吐逆二字。彼用茱萸汤。此
用半夏干姜散。何也。盖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一也。然前有头痛。是浊阴上逆。格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