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1-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第19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文。(节录)按喘短气。是支饮所有。悸。是痰饮支饮所俱有。又太阳中篇曰。发 汗后饮水多。必喘。又曰。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伤寒例。亦论饮水多为喘。稻叶元熙曰。脉双弦 者寒也二句。是客。脉偏弦者饮也句。是主。主客对举。为以脉断病之法。朱氏谓为衍文者谬。此说为是。
肺饮不弦。
焦循雕菰集。罗浩医经余论序曰。其论金匮。以咳则其脉弦。与弦则卫气不行。如肺饮不弦。肺饮二字句。谓肺饮 之轻者有不弦。但短气而不咳。其弦则卫气不行而咳矣。则重矣。非谓肺饮无弦脉也。
心下有痰饮。
〔程〕心下有痰饮。即支饮也。
病患脉伏。其人欲自利。
按此证。亦是心下支饮。而病邪盘结者。与木防己汤。十枣汤证。其机稍近。而其位不均。

甘遂半夏汤方
(宋本外台。芍药一两。又云。三枚。)

按赵氏曰。甘草缓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入蜜。亦此意也。此程氏所本。又按此方四味。都以枚称。
径长之品。恐难以附子乌头之枚例之。岂甘遂芍药。亦以如指大准之乎。考医心方。引短剧方云。人参一枚者。以重二 分为准。此似宜以为率。盖二分。即古秤之十二铢。今之二厘九豪也。但半夏在别例耳。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按内痛。诸家无解。岂胁肋内有痛之谓乎。玉机真藏论。有内痛引肩项文。

十枣汤方
本草。图经。载本方云。病悬饮者。亦主之。胡洽。治水肿及支饮 饮。加大黄。甘草。并前五物。各一两。枣十 枚。同煮如法。一方。又加芒硝一两。汤成下之。(按圣济芫花汤。原于此方。)

医垒元戎曰。胡洽方。治支饮 饮。于十枣汤中。加大黄。甘草。同煎服之。故以相反之剂。欲其上下俱去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
按二汤证治。徐氏以挟热伏寒为辨。恐未必是。盖其别在从病之轻重。分药之紧慢。而二方俱不过用以散表水也。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本草。图经。引深师。作其脉沉紧。不愈。作乃愈。复发下。有汗至三日四字。无与字。)

木防己汤方
(宋本外台。石膏。鸡子大。十二枚。碎。绵裹。本草引深师。木防己二两。石膏二枚。鸡子大。

绵裹。)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本草。无茯苓。)


泽泻汤方
圣惠。治心下有水不散。是胸中痰饮。不能下食。宜服此方。

于本方。加半夏。生姜。
和剂。解暑三白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不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并皆治之。
于本方。加白茯苓。各等分。每服半两重。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服。
支饮胸满者。
按此条证。据尤鉴二说。是支饮而兼胃实者。故有须于承气也。(辑义引鉴。饮满。即支饮讹。)

小半夏汤方
〔赵〕半夏之味辛。其性燥。辛可散结。燥可胜湿。用生姜以制其悍。孙真人云。生姜。呕家之圣 药。呕为气逆不散。

故用生姜以散之。
外台。文仲。疗香港脚入心。闷绝欲死。
半夏(三两洗切) 生姜(二升半)
上二味。内半夏。煮取一升八合。分四服。极效。
圣惠。治五噎。胸膈咽喉不利。痰逆食少方。
半夏七枚。小者。汤洗去滑。捣细罗为散。都为一服。以浓生姜汤调服之。患年多者。不过三服瘥。
魏氏家藏方。殊胜汤。去痰涎。进饮食。
于本方。加甘草。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徐〕先服一小丸起。尤巧。所谓峻药缓攻也。〔魏〕何云一丸。疑误。临病酌加为妥。

按魏说似是。然赤石脂丸。亦梧子大服一丸。仍两存之。
卒呕吐心下痞。(本草。图经引云。又主呕哕谷不得下。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
按此亦心下支饮证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卫生家宝。竹叶汤。治热吐翻胃。及伤寒遍身发热冷吐。

于本方。加竹叶。
叶氏录验方。半夏汤。治肩臂痛(即本方)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
按此证。即首条所谓痰饮之类已。脐下有悸。与肠间漉漉。稍同其辙。而用五苓散者。亦温药和之之意也。

五苓散方
(按小岛尚质曰。泽泻一两一分。当作五分。始合古义。此方。伤寒论一以铢两称。却是后人所改。

此说确。又按外台黄胆。引伤寒论。作泽泻五分。益足以征矣。)
按本证无发汗之理。方后多饮暖水汗出愈一句。盖系于以伤寒论有此文。而此亦附见者。尤氏说似牵会。
朱氏集验方。附子五苓散。治翻胃吐食。
大附子一只。取空。入五苓散在内。炮熟。上为细末。用姜汤下。何元寿方。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按此亦支饮证。而与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等证。其机相近者也。
咳家其脉弦。
按据次条。此亦膈间支饮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