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0-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27页

句。可征二字之谓延年矣。
\x千金三黄汤\x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
恶寒经日。不欲饮食。(千金贼风门云。仲景三黄汤。拘急。作拘挛。○三因云。
兼治贼风。偏风。猥退风。半身不遂。失喑不言。)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 (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
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心热。千金作心中热。千金翼。一枚下。有此仲景方。神秘不传。八字。)
〔魏〕亦为中风正治。而少为变通者也。以独活代桂枝。为风入之深者设也。以细辛代干姜。为邪入于经 者设也。以黄 补虚。以熄风也。以黄芩代石膏。清热。为湿郁于下。热甚于上者设也。心热加大黄。以泄 热也。腹满加枳实。以开郁行气也。气逆加人参。以补中益胃也。悸加牡蛎。防水邪也。渴加栝蒌根。以肃肺 生津除热也。大约为虚而有热者言治也。先有寒。即素有寒也。素有寒则无热可知。纵有热。
亦内真寒外假热而已。云加附子。则方中之黄芩。亦应斟酌矣。此又为虚而有寒者言治也。
\x近效方术附汤\x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 中。益精气。(外台。此下。载甘草附子汤。主疗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云云。三十余字。)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徐〕肾气空虚。风邪乘之。漫无出路。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致头中眩苦至极。兼以胃气亦 虚。不知食味。此非轻扬风剂可愈。故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术甘草。暖其土脏。水土一暖。犹之冬月井中。水 土既暖。阳和之气。可以立复。而浊阴之气。不驱自下矣。
案外台风头眩门。所载近效白术附子汤。有桂枝而无生姜大枣。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为三 服。日三。初服得微汗。即解。能食复烦者。将服五合以上愈。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即是甘草附子汤也。而此所 载。去桂加术附子汤。且煎法及分两。宋人所改。不知何以差谬如此。盖孙奇等失之不检也。
\x崔氏八味丸\x 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尤〕肾之脉起于足。而入于腹。肾气不治。湿寒之气。随经上入。聚于少腹。为之不仁。是非驱湿散 寒之剂。所可治者。须以肾气丸。补肾中之气。以为生阳化湿之用也。
案外台香港脚不随门。载崔氏方。凡五条。第四条云。若香港脚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方用 泽泻四两。附子二两。桂枝三两。山茱萸五两。余并同于本书。旧唐经籍志。崔氏纂要方十卷。崔知悌撰。
(新唐艺文志。崔行功撰。)所谓崔氏其人也。不知者或以为仲景收录崔氏之方。故详及之。
\x千金方越婢加术汤\x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案徐沈以厉风为癞。甚误矣。外台引删繁肉极论曰。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 则肉变色。云云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惰。四肢 不欲举。不欲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是也。又案千金肉极门。
不见方云。方见七卷中。而今考之七卷中。香港脚门所载。越婢汤。有附子。故外台肉极门。引千金。亦有附 子。煎法后云。一名起脾汤。而香港脚门越婢汤方后注云。此仲景方。本云。越婢加术汤。又无附子。胡洽云。
若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多冷痰者。加白术。盖孙奇等。彼是凑合所录。故与外台有少异焉。
<目录>卷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名>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属性: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
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因。赵本。作困。卧上。脉经。有起字。加作如。关上下。沈本有尺中二字。千金。但上。
有形如风状四字。紧上无小字。脉经并同。)
〔鉴〕历节。属伤气也。气伤痛。故疼痛也。血痹。属伤血也。血伤肿。故麻木也。前以明邪气聚于 气分。此以明邪气凝于血分。故以血痹名之也。尊荣人。谓膏粱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肤盛重。是以不任 疲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亦不胜久卧。卧则不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