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0-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28页

摇。动摇即加被微风。亦遂得以干之。此言膏粱之人 。外盛内虚。虽微风小邪。易为病也。然何以知病血痹也。但以身体不仁。脉自微涩。则知邪 凝于血故也。寸口关上小紧。亦风寒微邪。应得之脉也。针 能导引经络。取诸痹。故宜针引气血。以泻其邪。令脉不涩而和。紧去邪散。血痹自通也。
医通云。血痹者。寒湿之邪。痹着于血分也。辛苦劳 之人。皮腠致密。筋骨坚强。虽有风寒湿邪。莫 之能客。惟尊荣奉养之人。肌肉丰满。筋骨柔脆。素常不胜疲劳。行卧动摇。或遇微风。则能痹着为患。不 必风寒湿之气杂至。而为病也。夫血痹者。即内经所谓在脉则血凝不流。仲景直发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
脉自微涩。然或寸或关或尺。其脉见小急之处。即风入之处也。故其针药所施。皆引风外 出之法也。
案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王注。痹。谓 痹也。(广韵。 音顽。巢源千金。
间有顽痹之文。知顽麻之顽。原是 字。)此即血痹也。而易通卦验曰。太阳脉虚。多病血痹。
郑玄注。痹者气不达。未当至为病。盖血痹之称。 见于此。千金云。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后世呼麻 木者。即是。活人书云。痹者。闭也。闭而不仁。故曰痹也。本出于中藏经。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 仁。如风痹状。黄 桂枝五物汤主之。(千金。作如风状。脉经作如风落状。并非。)
〔鉴〕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明其治也。上条言六脉微涩。寸口关上小紧。此条言阴阳。寸口关上俱 微。尺中亦小紧。合而观之。可知血痹之脉。浮沉寸口关上尺中。俱微俱涩俱小紧也。微者。虚也。涩者。滞 也。小紧者。邪也。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诊也。血痹外证。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痹状。
〔沈〕血 痹。乃阴阳营卫俱微。邪入血分。而成血痹。中上二焦阳微。所以寸口关上脉。亦见微。微邪下连营血主病。
故尺中小紧。是因气虚受邪而成血痹也。用桂芍姜枣。调和营卫。而宣阳气。虽然。邪痹于血。因表阳 失护而受邪。故以黄 。补其卫外之阳。阴阳平补。俾微邪去。而痹自开矣。
〔尤〕不仁者。肌体顽痹。痛 痒不觉。如风痹状。而实非风也。以脉阴阳俱微。故不可针。而可药。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 调以甘药也。
案血气形志篇王注。不仁。谓不应用则 痹矣。巢源血痹候云。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 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此形容顽 痹之状也。风痹诸家不注。唯金鉴云。不似风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此以风痹。为历节。恐误也。巢源风痹候 云。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浓。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据此则 风痹。乃顽麻疼痛兼有。而血痹。则唯顽麻而无疼痛。历节则唯疼痛。而不顽麻。三病各异。岂可混同乎。
\x黄 桂枝五物汤方\x 黄 (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赵本作十一枚非)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注〕一方。有人参。○案千金。用人参三两。凡六味。故单名黄 汤。无五物二字。)
案据桂枝汤法。生姜当用三两。而多至六两者何。生 姜味辛。专行痹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成氏尝论之。其意盖亦在于此耶。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尤本极上。有脉字。)
〔魏〕虚劳者。因劳而虚。因虚而病也。人之气通于呼吸。根于脏腑。静则生阴。动则生阳。阴阳本气之 动静所生。而动静能生气之阴阳。此二神两化之道也。故一静一动。互为其根。在天在人。俱贵和平。而无 取于偏胜。偏则在天之阳愆阴伏。而化育乖。在人则阳亢阴独。而疾病作。然则虚劳 者过于动。而阳烦。失于静而阴扰。阴日益耗。而阳日益盛也。是为因劳而虚。因虚而病之由然也。(虚劳 必起于内热。终于骨蒸。有热者十有七八。其一二虚寒者。必邪热先见。而其后日久。随正气俱衰也。)夫脉大 者。邪气盛也。极虚者。精气夺也。以二句揭虚劳之总。而未尝言其大在何脉。虚则何经。是在主治者。随五 劳七伤之故。而谛审之。岂数言可尽者乎。
〔鉴〕李 曰。平人者。形如无病之人。经云。脉病患不病者是也。劳则体疲于外。气 耗于中。脉大非气盛也。重按必空濡。乃外有余。而内不足 之象。脉极虚则精气耗矣。盖大者。劳脉之外暴者也。极虚者。劳脉之内衰者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重虚也。
〔魏〕仲景再为验辨之于色于证于脉以决之。男子面色薄即不泽也。此五脏之精夺。而面色失其光润也。
然光必在面皮内蕴。润必在面皮内敷。方为至浓。若夫见呈耀。则亦非正浓色矣。今言薄。则就无光润者言 也。其人必患消渴。及诸失亡其血之疾。因而喘于胸。而悸于心。卒者。忽见忽已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