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9-金匮玉函经二注-第63页

干血着脐下。宜下 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x下瘀血汤方\x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虫(二十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服之。瘀血下如豚肝。
〔衍义〕血之干燥凝着者。非润燥荡涤。不能去也。芍药、枳实不能治。须用大黄荡 逐之。桃仁润燥。缓中破结。 虫下血。用蜜补不足。止痛和药。缓大黄之急。尤为 润也。与抵当同类。但少缓尔。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 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衍义〕太阳为表。膀胱为里。七八日表证入里。故曰无太阳证。恶露已为病气所 郁。不能尽去。邪因入里。与恶露相搏击。在膀胱而小腹坚痛。下焦热极。故不大 便。烦躁发热。更切其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此邪又攻于胃。胃热则不 食。食入则谷气之热更助。两热相并。故谵语。至夜愈。此产后血虚。邪易入血室。
入血室。则夜如见鬼状。言此以明其不在血室。而在膀胱与胃。故用大承气汤。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 续在尔。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
〔衍义〕伤寒病。太阳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又太阳病。八九日不 解者。表证仍在。当发其汗。此治伤寒法。凡产后感于风寒诸证。皆不越其规矩。
举此条与上文承气为表里之例耳。东垣治劳役饮食所伤挟外感者。亦名两 感。必顾胃气。大全良方。谓新产去血。津液枯竭。如有时气之类。当发其汗。决不 可用麻黄。取汗无取过多。活人书妇人诸病。皆用四物。与所见证如阳旦之类。各随所感而消息之。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x竹叶汤方\x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
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该是入字)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衍义〕此证太阳上行至头表。阳脉过膈上循于面。二经合病。故如是。竹叶汤亦 桂枝汤变化者。仲景凡治二经合病。多加葛根。为阳明解肌药也。防风佐桂主 二经之风。竹叶主气上喘。桔梗佐竹叶利之。人参亦治喘。甘草和中。生姜、大枣 行谷气。发荣卫。谷气行。荣卫和。则上下交济而汗出解矣。附子恐是后所加。治 头项强耳。颈项强。邪在太阳有禁。固其筋脉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温经散寒湿。
以佐葛根。若邪在胸中而呕。加半夏治之。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x竹皮大丸方\x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如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衍义〕妇人以阴血上为乳汁。必藉谷气精微以成之。然乳房居胃上。阳明经脉 之所过。乳汁去多。则阴血乏而胃中益虚。阴乏则火挠而神昏乱。胃虚则呕逆。
用甘草泻心火安中益气。石膏疗烦乱。竹皮主呕逆。桂枝利荣气。通血脉。又宣导诸药。使无捍格 之患。柏实。本草主恍惚虚烦。安五脏。益气。烦喘者。为心中虚火动肺。故以柏实两安之。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x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x 白头翁(二两) 秦皮(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衍义〕伤寒厥阴证不利重者。白头翁汤。四味尽苦寒以治热。苦以坚肠胃。此产 后气血两虚。因加阿胶补气血而止利。甘草缓中通血脉。然下利。血滞也。夫人 之血行则利自止。甘草尤为要药。此方岂独治产后哉。
<目录>卷二十二<篇名>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属性:(论一首脉证合十四条方十四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 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衍义〕此下四条。皆出伤寒论中。成注。七八日邪气入里之时。本无寒热而续得 寒热。经水适断者。为表邪乘虚入于血室。相搏而血结不行。经水所以断也。血 气与邪分争。致寒热如疟。而发作有时。与小柴胡以解传经之邪。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衍义〕成注。伤寒发热者。寒已成热也。经水适来。则血室空虚。热乘虚入血室。若邪入胃。邪客于腑而争也。
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是邪不入腑。
入于血室。而阴争也。阳盛谵语则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