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9-金匮玉函经二注-第62页

>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衍义〕四味。本草皆谓能去血而养胎。何也。盖血聚而后成胎。少遇邪则所聚之 血。时宿而不运。反类瘀恶。必生新开陈。然后胎可养也。养胎不惟在血。而胎系 于肾。养之又在于胃。所以补其肾。调其胃。补肾、固其精也。调胃和其中也。用术 调胃。蜀椒开痹。痹开则阳精至。牡蛎治崩。崩止则阴精固。川芎下入血海。运动 胎气。破旧生新。或阴血不利。肝木为害。在内抑屈而痛者。泻以芍药之酸通其 阴。设冲逆而痛者。则欲以芎 之辛温。宣通其阳。或挟瘀恶之气。上逆于胃而 患吐。烦不能食者。用细辛温中。去痰下气。半夏治心下急痛。和胃进食。止吐逆。
若呕而不止者。由肝木不务德。舍己而忘。用小麦饮。养其本气以安之。又且平 胃下气止烦。一举两得。大麦主消渴益气调中。故中气不足而渴者用之。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 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衍义〕内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三焦病者。腹满不得便。溢 则为水。心、上焦也。而不下行于肾。肾下焦也。不得上和于心。脾、中焦也。心之热 独炎于上。肾不得和。则太阴上下不交。谷气无所输。不得养其胎而成闭塞。上 闭不通。则湿热并而为腹满。下关不利。则腰以下如水状。刺劳宫。心气行矣。刺 关元。肾气化矣。手足少阴交。则小便利矣。便利。则中焦之满。下焦之重。皆愈矣。
<目录>卷二十一<篇名>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属性:(论一首脉证六条方八首)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 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补注〕阴与阳。固相资者也。故曰阳生阴长。又曰阳根于阴。夫血阴也。汗为血液。
则亦为阴。假如血去多。则汗亦少矣。乃偏易出者何哉。血大虚。则卫外之阳因 而不固。必多汗而腠理疏也。疏则邪易入之。血既不足以养脉。乃风入又足以 燥其血液。故令病痉。若汗多者亡阳。阳亡必畏寒。寒多遂令郁冒。至若阴气既 虚。津液必少。胃中燥结。大便转难。容或有之。然三者总因血虚所至。乃若不明 其理而复出汗下。未有不至于危亡者。故圣人先以新产血虚立言。使后世之 工。即出于中才以下。亦必从养阴起见也已。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 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补注〕产妇脉证极虚种种者。其理可得而晰言之也。妇人主血。重在冲脉。冲者。
肝幕也。血去既多。邪中特易。邪入则必逆冷畏寒。由于遏抑。是血气亏于中。阴 邪冒于外。卒难解也。而其所以难解者。正以血虚不能作汗。而非汗复不解。故 欲解者。必大汗出。而后邪始退。正始越也。此言周身之汗者也。亦有血虚下厥。
而阳气孤而无偶。遂上升而汗亦出。则其汗又头以下不得汗也。总由血虚阴 亡。其阳独盛。汗出之后。邪退正和矣。然其津液一伤于血去。复伤于汗多。安得大便 不坚乎。假使大便坚而复有呕不能食之证。仍是表邪未去。抑或血室受邪也。小柴胡汤为正治之法矣。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补注〕邪去则不归于府。自能食也。七八日更发热。明系食滞于胃。脾虚不能运 之。能不急下以救其津液乎。然大虚者。当小作汤。要在临证斟酌尔。
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补注〕产后本虚。则寒易入。今腹中为肝之幕。为脾之统。痛非正虚而邪实耶。此 汤原治寒疝。取以治产后。未常不可。即以治虚劳。又谁曰不宜。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x枳实芍药散方\x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上二味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衍义〕仲景凡治腹痛。多用芍药。何也。以其能治气血积聚。宣行腑脏。通则痛止 也。阴气之散乱成痛。用此收之也。以其能治血痹之痛也。以其能缓中而止急 痛也。本草谓主邪气腹痛。故多用之。盖五气之邪。莫如厥逆。肝木之性急暴。一 有不平。则曲直作痛。又肝为藏血之海。瘀积则海不清。而肝木之气塞矣。东方 震木。出于纯阴。则振起发生。若出于散乱之阴。则肝本之气旺矣。木强直。更值 邪气。则肝木与搏击矣。由此三者而言。芍药所治。皆肝木也。虽曰治之而亦补 之。木之味酸。芍药亦酸。故云补也。枳实炒黑。入血破瘀。麦粥补血脉也。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