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9-金匮玉函经二注-第64页

下。此热入血室。不可与下药。犯其胃气。热入血室。血结寒热者。与小 柴胡汤。散邪发汗。热入血室。胸膈满。如结胸状者。可刺期门穴。此虽入而无满结。故不可刺。必自愈者。
以经行则热随血去。血下已。则邪热悉除而愈矣。发汗为犯上焦者。发汗则动卫气。卫气出上焦也。刺期门为 犯中焦者。刺期门则动荣气。荣气出中焦也。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 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衍义〕中风发热恶寒。表病也。若经水不来。表邪传里则入腑。而不入血室也。经水适来。血室空虚。至 七八日。邪传里之时。更不入腑。乘虚而入于血室。热除脉迟。身凉者。邪气内陷。而表证罢也。胸胁下满。如 结胸状。谵语者。热入血室而里实。期门者。肝之幕。肝主血。刺期门者。泻血室之热。审何经气实。更随其实 而泻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衍义〕阳明病。热入血室。迫血下行。下血谵语。阳明法当汗。以夺血者无汗。故但头汗出也。刺期门以散血室 之 热。随其实而泻之。以除阳明之邪。热散邪除。荣卫得通。津液得复。 然汗出而解。明理论。冲是血室。妇人则随经 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也。
妇人咽中痛。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
\x半夏浓朴汤方\x 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衍义〕上焦阳也。卫气所治。贵通利而恶闭郁。郁则津液不行而积为涎。胆以咽为使。胆主决断。气属相火。
遇七情至而不决。则火亦郁而不发。不发则焰不达。
不达则气如咽。与痰涎结聚胸中。故若炙脔。千金之病证虽异。然亦以此而致 也。用半夏等药。散郁化痰而已。
妇人脏燥。(一作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x甘麦大枣汤方\x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补脾气。
〔衍义〕内经以肺之声为哭。又曰。并于肺则悲。灵枢曰。悲哀动中则伤魂。此证因 肝虚肺并。伤其魂而然也。盖肝阳脏也。肺阴脏也。阳舒而阴惨。肝木发生之气。
不胜肃杀之邪。并之。屈而不胜。生化之火被抑。扰乱于下。故发为脏躁。变为悲 哭。所藏之魂。不得并神出入。遂致妄乱。象如神凭。木气被抑而不前。筋骨拘束 而不舒。故数作欠伸。然治相并之邪。必安之和之。用小麦养肝气止躁。甘草、大 枣之甘。以缓气之苦急。躁止急缓。则脏安而悲哭愈。然又曰亦补脾气者。乃肝 病先实脾。不惟畏其传。且脾实而肺得母气以安。庶不离位过中而复下并矣。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痞满。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 痞。泻心汤主之。
〔衍义〕伤寒论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者。用小青龙汤解表散水也。又曰表未解。医 反下之。阳邪内陷。实则结胸。虚则心下痞。由此观之。吐涎沫者。盖由水气之为 病。因反下之为痞。吐涎沫仍在。故先以小青龙治涎沫。然后以泻心汤除心下之热痞也。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 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 子。非只女身。在下来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 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 阳虚 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衍义〕阴阳之运动。有上下。有中外。有归宿。有倡顺。得其道。则变化万象。各司其 用。若乖其宜。则随所适而为病。然二者之病。则以阳为主。由阳主动用以施化 者也。而阴者惟虚其体以受之生育而已。若夫邪气在阴。则凝结坚实。实则阳 不得入而施化。致生诸病不可穷已。仲景叙是数证。冷积下焦。以见变易无穷 也。所谓经水断绝。胞门寒伤。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 痛。膝胫疼烦。皆由阴结下焦。阳不得入。随所着冲任之脉而为病也。呕吐涎沫。
久成肺痈者。必阴结在少阴经。其经上连于肺。水因溢上为涎沫。久迫上焦之 阳。蓄以成肺痈也。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者。脐在人身正中面。四脏 应之。其四脏则应于上下左右。盖是生气所出之原。五脏皆于此受之。今为冷 邪凝结。生发之气绝少。正邪相击而作寒疝。脐间冷结。连及两胁。少阳发生之 分。并为疼痛。故曰与脏相连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