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之满。异于他邪。气虽
成水。终本轻清。故 然不坚。按之没指。腹亦 而不起。玄府闭塞而不恶风。
郁火燥其液而不渴。当发其汗。散皮毛之邪。外气通而郁解矣。此开鬼门也。正
水者肾主水。肾经之水自病也。内经曰。肾者胃之关。关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
溢于皮肤。 肿胀大。上为喘呼不得卧。标本俱病也。石水者。乃水积小腹。胞内
坚满如石。内经曰。阴阳结邪。阴多阳少。名曰石水。又曰。肾肝并沉为石水。注曰。
肝脉入阴。内贯小腹。肾脉贯脊中。络膀胱。两脏并藏。气熏冲脉。自肾下入于胞。
今水不行。故坚而结。然肾主水。水冬冰。水宗于肾。肾象水而沉。名曰石水。因水
积胞内。下从足手少阴上逆于肺而为喘。巢氏病源石水者。引两胁下胀痛。或
上至胃脘则死。看来上条虽同为石水。与此条少异。此偏于肾气多。肾为阴。阴
主静。故病只在下而不动。彼则偏于肝气多。肝为阳。主动。故上行克胃脘也。黄
汗者病水。身黄汗出如柏汁。自后条诸证各有所致。其因不一。大抵黄色属土。
由阳明胃热。故色见于外。今之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者。正属足阳明经脉之
证也。热久在肌肉。故化痈脓。若巢氏云。疸水因脾胃有热。流于膀胱。小便涩而
身面大黄。腹满如水状。此亦黄汗之一也。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
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
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衍义〕风者外感之风也。气者荣卫之气也。风乃阳邪。从上受之。故脉浮。荣卫得
风而热。故脉洪。洪、大也。内经曰。脉大则病进。由邪之盛耳。荣行脉中主血。卫行
脉外主气。风强者。风得热而强也。风热入搏于卫。客于皮里。气滞郁聚而风鼓
之为瘾疹。火复助风。腠理开。毫毛摇。则身体痒。痒为泄风。内经曰。诸痛疮疡。皆
属于火。又曰。风气外在腠理。则为泄风。久之不解。风入分肉间。相搏于脉之内
外。气道涩而不利。与卫相搏。则肌肉 而疮出。风入脉中。内攻荣血。风气合
热而血 坏。遂为痂癞也。内经曰。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
与卫气相干。其道不行。使肌肉 之而有疡。又曰。脉风成厉。厉即癞也。所谓
气强者。卫因热则怫郁。停而不行。气水同类。气停则水生。所聚之液血皆化水
也。不惟荣卫不能和。筋骨肌肉郁热之邪。且禁固。难俯仰也。至于风气复行相
击。荣卫之热与水。皆散溢于肌表。而为洪肿。及风气两解。则水散卫行。汗出乃
愈。恶风者。不敌于风。与水同为汗散而表虚。因名风水。不恶风者。卫气不从汗
散。外得固腠理。则不恶而得固上焦。则小便通利。所谓上焦有寒者。因风邪在
上焦。非真有寒冷也。如伤寒证邪客上焦。则中焦之谷气。不得上输于肺。郁为
内热。津液凝积为胃热。热则廉泉开。廉泉者。津液之道也。开则发。涎出流于唇
口。此黄汗由身倦浮肿。胃热发出土色也。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
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衍义〕内经脉沉曰水。脉滑曰风。面肿曰风。目肿如新卧起之状曰水。颈脉动喘
咳曰水。又肾风者。面 庞然。少气时热。其有 肿者。亦曰本于肾。名风水。皆出内经也。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
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
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骨节痛。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
胀。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衍义〕伤寒论。脉浮而紧者。为风寒。风伤卫。寒伤荣。荣卫俱病也。荣卫者。胃之谷
气所化。从手太阳所出。循行表里。在外则荣筋骨。温皮肉。在内则贯五脏。络六
腑。故浮沉变脉。皆见于寸口。此条首言太阳病脉紧为太阳属表。荣卫所受风
水。随在诸经四属。隶于太阳之表者。分出六等。于肝脏所合。则骨节痛。若风水
挟木克土。脾合肌肉。则肌肉不利。骨节反不痛。身体重而酸。内经曰。土不及。则
体重而筋肉 酸也。因不渴则可发汗。汗则邪散乃愈。此由风胜水也。亦名风
水。其汗皆生于气。气生于精。精气若不足。辄发其汗。风水未散。而荣卫之精。先
从汗散。遂致虚极。不能温腠理。故恶寒也。若发汗辛热之味。上冲于肺。亡其津
液。则肺燥而渴。荣卫不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