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积则津液不生而胃中燥。故苦渴。用栝蒌根生津液。薯蓣以强
肺阴。佐以茯苓治水。自上渗下。瞿麦逐膀胱癃结之水。然欲散水积之寒。通开阴道。使上下
相化。又必附子善走者为使。服之小便利。腹中温为度。若水积冷而方用之。否则不必用也。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x蒲灰散方\x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x滑石白鱼散方\x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x茯苓戎盐汤方\x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减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衍义〕小便不利。为膀胱气不化也。气不化。由阴阳不和。阴阳有上下。下焦之阴
阳。肝为阳。肾为阴。肾亦有阴阳。左为阳。右为阴。膀胱亦有阴阳。气为阳。血为阴。
一有不和。气即不化。自三分观之。悉为膀胱血病涩滞。致气不化而小便不利
也。蒲灰、滑石者。本草谓其利小便。消瘀血。蒲灰治瘀血为君。滑石利窍为佐。乱
发、滑石、白鱼者。发乃血之余。能消瘀血。通关便。本草治妇人小便不利。又治妇
人无故溺血。白鱼去水气。理血脉。可见皆血剂也。茯苓戎盐者。即北海盐。膀胱
乃水之海。以气相从。故咸味润下。佐茯苓利小便。然盐亦能走血。白术亦利腰
脐间血。故亦治血也。三方亦有轻重。乱发为重。蒲灰次之。戎盐又次之。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 中)
〔衍义〕伤寒论阳明脉浮而紧。咽燥口苦。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云云。若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成注以苦下之。热客中焦。是谓干
燥烦渴。凡病属阴阳。热甚在表里之间者。即可用之。阳明为水谷之海。气血俱
盛。热易归之。伤寒杂病饮食之热。与夫五邪之相传。俱客之耳。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x猪苓汤方\x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衍义〕前条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用五苓散利小便取汗。利小便与此证
无异。何药之不同也。前条太阳证发汗。复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饮水。少少与之。
令胃中和即愈。脉若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此乃阳明证咽喉燥。
发热汗出身重。下后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脉浮同也。而
有太阳阳明之异。热同也。而有微甚之异。邪客入里同也。而有上焦下焦之异。
邪本太阳。入客上焦。所以宜取汗利小便。邪本阳明。虽脉浮发热。然已经下之。
其热入客下焦。津液不得下通。而小便不利矣。惟用茯苓、猪苓、泽泻。渗泄其过
饮所停之水。滑石利窍。阿胶者。成注谓其功同滑石。不思此证。既不可发汗。下
之又耗其气血。必用参 。手太阴足少阴药。补其不足。助其气化而出小便也。
须参之。



<目录>卷十四

<篇名>水气病脉证第十四

属性:(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
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
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衍义〕风水者。肾本属水。因风而水积也。内经大奇病论曰。并浮为风水。注以浮
脉为风水。脉浮下焦。主水风搏于下。故曰风水。水热穴论曰。肾至阴。勇而劳甚。
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入于脏腑。外不越于肌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评热病论曰。肾风。面 庞然壅害于言。不当刺而刺。后
五日。其气必至。至必少气时热。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小便黄。目下
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转侧。月事不来。烦不能正偃。正偃则咳。名曰风水。今只言
外证骨节痛恶风。不言 肿。肾外合于骨。水则病骨。肝外合于筋。风则筋束。关
节。故骨节痛。脉浮恶风者。知其风水之证在表耳。皮水者。皮肤 肿也。灵枢曰。
腹胀者。寒气客于皮肤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
色不变。巢氏病源。则以皮水者。腹如故而不渴。与灵枢异。盖肺主气以行荣卫。
外合皮毛。皮毛病甚。则肺气 郁。荣卫停滞不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