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恶寒。风水之邪。从肺虚风入。并于所合之皮毛。
遂为皮水。皮水久不解。荣卫与邪并。外不得温分肉。至于身肿冷。状如周痹。内
窒胸膈。脾胃气郁成热。故不能食。胃热复上。与外入之水寒相击。故痛聚胸中。
暮躁不得眠也。脾土之色发于外。是为黄汗。若骨节疼痛而 肿者。是肾之候
也。咳而喘者。是肺之候也。二病俱见。由肾脉上贯肝入肺。乃标本俱病。言脾胀。
恐肺字之误。灵枢曰。肺是动病则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是也。然病虽更改不动。
尽属在表。故浮紧之脉。皆得汗之但渴与下利小便数亡津液者。不可汗耳。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
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中风)
〔衍义〕内经三阴结谓之水。三阴乃脾肺少阴肾也。盖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
经皆受气焉。脾为之行津液者。脏腑经络。必因脾。乃得禀水谷气。今脾之阴不
与胃之阳和。则阴气结伏。津液凝聚不行。而关门闭矣。关闭则小便不利。不利
则水积。积则溢。面目一身。水从脾气所结。不与胃和。遂从土色发黄肿。结自三
阴。故曰里水。其脉沉也。如小便自利。则中上焦之津液。从三阴降下而亡。故渴也。是汤见后。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衍义〕趺阳脉当伏者。非趺阳胃气之本脉也。为水蓄于下。其气伏。故脉亦伏。脉
法曰。伏者为水。急者为疝瘕。小腹痛。脉当伏而反紧。知其初有寒疝瘕痛。先病
者治其本。先当温其疝瘕。治寒救阳而后行。可也。若反下之。是重虚在上之阳。
阳气不布化。而成胸满短气也。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衍义〕此与上条一寒一热。互举其因。此为热消谷。不能上化精微。热浊下流。致
膀胱不化。小便蓄成积水。故脉不伏而从热反数也。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浮脉而数。脉浮即热。
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
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衍义〕寸口、趺阳合诊者何。寸口者。肺脉所过。趺阳者。胃之所过。候脾肺合病。必
是二处也。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即热者何。浮为卫。卫为阳。卫不与荣和。其阳独
在脉外。故浮脉即热矣。迟脉即潜者何。迟为荣。荣、阴也。荣不从卫。匿行脉中。阴
行迟。故迟脉即潜矣。热潜相搏。名曰沉者何。脉者气藏也。荣卫之出阳入阴。乃
皆肺脏主之。故百脉朝之也。今荣卫不和。热潜之邪相搏而至。则肺脏之气不
得布。故结而沉矣。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者何。脾土中焦。与胃为表里。脾、阴
也。胃、阳也。脾与胃行津液化血者也。胃经之阳。不与脾经之阴合。失阴之阳独
在表。故脉浮即热矣。数脉即止者何。脉者血之府。血阴也。血实则脉实。阴失则
脉缓。今脾经之阴血虚不足。脉被气促而数。数则阴血不得周流于脉。故脉数
即止矣。热止相搏。名曰伏者何。藏之于经。表里相资者也。脏在里。以藉经脉之
运动。今二经以热止之邪相搏。名曰水者何。脾肺。手足太阴经之脏也。夫阳为
火。阴为水。今手足两太阴持。所结沉伏之阴相搏。故化为水矣。内经曰。三阴结
为水也。沉则络脉虚者何。肺合皮毛。络脉之在皮肤者。因肺气沉。不发于外。荣
血又潜。不入于内。络脉虚矣。伏则小便难者何。小便以通行津液。今脾气复不
为胃行津液。则津液不入膀胱。故小便难矣。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者何。
小便难则水积。积则溢。溢则乘络脉之虚。而走注于皮肤。故水病矣。在内经
则曰。三阴结谓之水。仲景则举经络荣卫之变而条析之。以核病之源。察脉论
证。其可不究心而消息之乎。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紧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衍义〕脉弦为水。紧为寒。卫气喜温而恶寒。水寒则卫气无以温分肉。肥腠理。故
恶寒也。然肺者荣卫之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出溺。今卫气不行。即肺之
治节不行。治节不行。则输化之职废。故不得沾流水道。反走肠间。肠、大肠也。大
肠与肺合。若上条之走皮肤。皮肤亦肺所主。二者对出。以明肺之不调。则随其所属而为病耳。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衍义〕脉可一法取之乎。不可也。此脉沉有水。脉出为死者。是脉不可出而浮大
也。试以气强为水者观之。非脉之浮大者乎。而风水皮水脉皆浮。怀孕妇病水
亦浮。水病岂独取沉脉为例哉。此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