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17-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第105页

后腹中冷痛不适。症见寒热未退,两腮仍肿痛,腹内亦痛,不思饮食,精神疲惫。脉弦细,舌苔薄白,根部稍显黄腻。辨证:风寒外袭,邪遏太阳少阳,经气受阻,脉络不通。治法:疏解太阳少阳,兼以通络消肿,拟用桂枝、柴胡合方加味治之。方药:柴胡6克黄芩6克明党参9克桂枝9克杭芍6克法夏6克生姜3片大枣3枚板蓝根9克甘草6克服一剂,发热退,恶寒减轻,两腮肿痛消退大半,腹痛已止,已思饮食,脉细缓,舌根部黄腻苔已退,继上方去黄芩,加甲珠6至、败酱草6克,连服2剂而愈。(《吴佩衡医案》
例二高女,4岁。初诊日期:1957年3月8日。发热,微恶寒,口干作渴,左侧腮颌部高肿焮痛,二便不利。此系风热壅滞,阳明、少阳并病,肿已两日,欲作脓势,应予舒解,免成发颐之患。龙胆草6克白芍6克山栀皮6克酒芩6克花粉6克银花6克连翘6克酒军6克生地9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6克生甘草1.5克二诊:前方服两剂,表里症俱解,肿消红退,痛亦大减,可以不致再有他患。即用前方减味、以散余毒。生地9克龙胆草6克山栀皮6克黄芩6克熟军6克连翘6克花粉6克泽泻6克银花6至甘草1.5克
(尚古愚等整理:王朴诚医案,《中医杂志》6:405,1958)
【评按】痄腮属温毒范畴,西医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发颐多由热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滞而成,多见面颊一侧结肿如核,可延及耳之前后,病久溃脓、咽肿。常见于西医所称下颔骨骨髓炎、齿槽脓肿等病。例一为痄腮案,按常规治法一般多用普济消毒饮加减。但此例属风寒外袭,邪遏太阳、少阳,经气受阻,脉络不通。故用仲景小柴胡汤合桂枝汤方增损与之。从其治效联系前贤认为《伤寒论》方能为百病立法,是颇有见地的。
例二发颐,辨证系风热壅滞,阳明、少阳并病。王氏处方撷取龙胆泻肝汤、银翘散方中主药,方内另有酒军、夏枯草、苦丁茶等,使清热解毒消肿之方义尤为突出,堪称方专效宏。
(十一)噎偏刘××,女,23岁。初诊日期:1970年:1月17日。食后作噎已三个月。患者于三个月前感到吞咽困难,食后则发噎,进行性加重。近一个多月来,自感胸骨后堵闷、灼痛,继而不能吃馒头、米饭等稍硬食物,食则噎堵难下,甚至呕吐,仅能进流食。于1970年:月4日至本市某医院治疗,经x片发现,食道中段外围有一核桃大小肿物,初步诊为“结核”经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后又诊为“食道外良性肿物”建议开胸探查,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未同意,来我院就诊。当时精神状况如前,体力尚好,二便、月经均正常。检查:X线摄片示食道中段左前斜位有约4x5厘米大小的圆形肿物。表面光滑,食道呈2x5厘米半月形压迹,钡剂通过呈线状,食管上端轻度扩张;脉弦滑。舌苔薄白,舌质淡。辨证:气滞血瘀,痰气凝结客于上焦,聚而成痞(西医诊断:食道外良性肿物)。治法:行气活血,化痰散痞。方药:代储石、生瓦楞、刀豆子、泽兰各30克板蓝根15克当归、栝萎各12克旋复花、杏仁、橘红、香附、佛手、赤芍、白芍、山慈菇、焦白术各9克1970年1月21日复诊:服上药3剂后,自觉症状稍有减轻、但不显著,仍感胸骨后灼痛。依前方加藕节、南红花、生牡蛎各15克,元胡9克,当归、赤白芍、泽兰改为15克,栝萎改为30克。减山慈菇、佛手。服上方12剂后,食物作噎明显减轻,已能吃馒头、面条等食物、胸骨后疼痛亦轻,于1970年2月2日复查,x线摄片所见:食管已增宽为0.8~l厘米,食道外物见小,咽喉部稍感灼痛,仍依前方加减化裁。继续服药三个多月,至1970年5月6日患者自觉症状已全部消失,不但可以吃馒头、米饭,亦可吃烙饼等较厚硬之食物,其他一切如常。有时稍感疲乏无力,容易起急烦躁,特拟一处方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方药:括蒌、地丁各30克代储石、党参、赤白芍、丹参各15克葛根12克旋复花、杏仁、橘红、酒胆草、香附、五味子、当归、生草各9克、经追访,患者一直继续服用上方,前症未犯,精神、体力均如常人。于1971年三月11日再次复查,从x线摄片中可以明显看出,食道外肿物已模糊不清,食道已基本上恢复正常宽度(约1.2cm)。(关幼波:贲门痉孪和食道外良性肿物医案二则,《新医药学杂志》9:31,1975)
【评按】噎隔多属食管恶性肿瘤。此案西医诊断为食道外良性肿物,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痰气凝聚。治以行气活血,化痰散痞。其方治与古书治噎隔方有所不同。结合全案分析,治法不离乎逐瘀行气化痰,后期酌加扶正之品。方证投契,案明药当。
(十二)乳痈
例一张某某,女、24岁。、初诊日期31972年4月18日。患者于产后2冬天,突然恶寒发热,右侧乳房胀痛,经医院检查诊为“急性乳腺炎”,曾注射青、链霉素,未见好转,发病后第三日来北京中医院就诊。当时仍觉恶寒发热,恶心。纳少,口干口渴,心烦不安,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检查:体温38.6℃,面色潮红,呼吸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