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之症,口干舌燥,吐痰如 涎白沫,气喘不能卧,但不甚大渴,渴时必须
饮水,然既饮之后,即化为白沫,人亦以为下消之病也,谁知是肾火上沸之消症乎。
夫肾中有火,乃水中之火也。火生水中,亦火藏于水内。火无水不养,亦无水不藏,
明是水之制火也。然而水之不足,必至火之有余,而火反胜水,火欺水之不能相制,
于是越出于肾宫,上腾于咽喉、口齿之间。火与水原不能离者也,火既上升,水必
随之而上升矣。水即不欲上升,釜底火燃,安得不腾沸哉。惟是水涸以致沸腾,而
烈火日炊,自成焦釜,不以外水济之得乎。然焦釜而沃之以水,仍沸腾而上,故吐
如之涎沫耳。治法不必泻火,而纯补其水,使阴精之寒,自足以制阳光之热也。
方用宁沸汤∶
麦冬(三两) 山茱萸(三两) 茯苓(一两) 水煎服。一剂渴少止,再剂渴又止,
饮半月全愈。
此方用山茱萸三两,以大补肾水,尽人知之。更加入麦冬三两者,岂滋肺以生
肾乎。不知久渴之后,日吐白沫,则熬干肺液。使但补肾水,火虽得水而下降,而
肺中干燥无津,能保肺之不告急乎。肺痈肺痿之成未必不始于此。故补其肾而随滋
其肺,不特子母相生,且防祸患于未形者也。加入茯苓者,因饮水过多,膀胱之间,
必有积水,今骤用麦冬、山萸至六两之多,不分消之于下,则必因补而留滞,得茯
苓利水之药,以疏通之,则补阴而无腻隔之忧,水下趋而火不上沸,水火既济,消
渴自除矣。
此症用解沫散亦神。
熟地(二两) 麦冬(二两) 山萸 丹皮(各一两) 车前子(五钱) 水煎服。
人有素健饮啖,忽得消渴疾,日饮水数斗,食倍而溺数,服消渴药益甚,人以
为虫消也,谁知是脾气之虚热乎。夫消渴之症,皆脾坏而肾败。脾坏则土不胜水,
肾败则水难敌火。二者相合而病成。倘脾又不坏,肾又不败,宜无消渴之症矣。不宜
消渴而消渴者,必脾有热乘之,得之饮啖酒果而致之者也。夫酒能生热,热甚则饥,
非饱餐则不能解其饥,然多食则愈动其火矣。火盛非水不能相济,饮水既多,不得
不多溺也。此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治法平脾中之虚热,佐之解酒消果之味,则火
毒散,而消渴之病自除。方用蜜香散∶
木蜜(二钱) 麝香(三分) 酒为丸。更用∶黄连(一钱) 茯苓(三钱) 陈皮(五分)
神曲(一钱) 人参(三钱) 煎汤送丸药。日用三丸,丸尽而愈。
此丸用麝香者,取麝能散酒也。且麝香最克瓜果,瓜果闻麝香之气,即不结子,
非明验耶。木蜜乃枳 也,酿酒之房,苟留木蜜,酒化为水。故合用二味,以专
消酒果之毒也。酒果之毒既消,用参、苓、连、曲之类,以平脾中之虚热,则腹
中清凉,何消渴之有哉。
此症用消饮散亦佳。
人参 天花粉 茯苓(各三钱) 枳壳 浓朴(各一钱) 山楂(二十粒) 麦冬(二两)
甘草(一钱) 水煎服。



<目录>卷之七

<篇名>痉门(十一则)

属性:感湿热之气,忽又伤风,口噤不能言,项背KT KT ,脚手挛急,角弓反张,人
以为太阳之伤寒也,谁知是太阳之痉病乎。夫痉病亦有三阳三阴之殊,亦能传经,
与伤寒之症无异,但伤寒单伤于风,而痉病则合湿热而成之也。似乎治伤寒可单治
风而无难,痉病宜兼治湿热而不易也。谁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邪相犯已是正
气之亏,况三邪之同犯乎。补正以祛邪,治痉无难速愈。或谓一邪相犯,尚须祛邪
为先,三邪并犯,则邪气弥漫,非用祛邪之药,安能济哉?不知一邪之犯,其力专;
众邪之犯,其势散。力专者宜攻,势散者可补。于补之中,而行其攻之法,何不济
之有。无如其症同于伤寒,不可骤用补也,所以杀人。苟知可补之法,分症以治之,
实易易也。如此症见太阳之征,不可径治太阳之邪,宜补太阳之正,太阳之正气旺,
而风湿热之邪不必攻而自散矣。方用五苓散加减治之。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三钱) 猪苓(一钱) 羌活(五分) 桂枝(三分)
水煎服。一剂而角弓反张之疾定,二剂而口不噤,脚手不挛急也,三剂诸症尽痊。
五苓散专利膀胱之水。三邪之中,至难去者湿耳。先利其湿,则火随水泄,而
风邪无党矣。故少用羌活、桂枝以祛风,则风自易解。况五苓散亦非单利湿之药也,
其白术、茯苓原能健脾生胃,今多加为君,则补重而利轻,所以能健功之速。倘少
少用之,则攻多于补,反无益矣。
此症用桂苓薏羌汤亦效。
茯苓(一两) 羌活(二钱) 薏仁(一两) 桂枝(三分) 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