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x气出针入\x 吴云。人气呼出之时。则阳气升于表。于此时内针者。欲其致气易也。
\x热不得还\x 吴云。热。针下所致之气热也。简按志以为热邪。非。
\x动气候时\x 张云。动气者。气至为故也。候时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也。马云。离合真邪论。与此
篇所论。补泻之法。联属成文。庶几学人熟读熟玩。又与官针篇第六节参看。其讲解之辞。见八正神明论。
\x言虚实者有十\x 马云。神气血肉志。各有虚实。是计之有十也。
\x络三百六十五节\x 张云。所谓节者。神气之所会也。以穴俞为言。志云。乃筋骨之会。
\x必被经脉\x 吴云。被。及也。
\x故得六腑\x 通雅云。故固古通。周语。咨于故实。史世家。作固实。
\x调之络\x 张云。痈疽篇曰。血和则孙脉充满溢。乃注于络脉。而后注于经脉。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
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本论曰。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故病在血者。当调之络也。
\x燔针劫刺\x 熊音。燔。音烦。烧焚也。马云。见经筋篇。吴。燔上。补病在筋三字。注云。燔针者。
内针之后。以火燔之暖耳。不必赤也。高云。治痹证也。经筋篇。有十二筋痹证。皆治以燔针劫刺。痹发于阴。
故刺其下也。及与急者。谓筋痹也。
\x 针药熨\x 吴云。 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不但暖也。此治寒痹之在骨也。张同。简按玉篇。
火入水谓之 。史天官书。火与水合为 。然则 针。烧针而入水者乎。官针篇云。 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王注燔针。则云烧针。注 针。则云火针。知是燔针 针。即火针也。(荀子解蔽篇注。 。灼也。)千金方
云。火针。亦用锋针。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于人有损也。针灸聚英云。经曰 针者。以麻油满盏。灯
草令多。如大指许。丛其灯火烧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者。反损于人。又有煨针
温针。意与火针有少异。吴云。药熨者。以药之辛热者。熨其处也。筋骨病有浅深之殊。故古人治法。亦因以异。
\x病不知所痛\x 吴云。病不知所痛者。湿痹为患。而无寒也。故湿胜为痹。寒胜为痛。今不知所痛。湿
痹明矣。高云。痹病在五脏之外合者必痛。若痹病不知所痛。则从奇经之脉而上。故曰两跷为上。
\x两跷为上\x 马云。刺两跷之上。张云。二穴俱当取之。故曰为上。简按志高并从马。非也。
\x谨察其九候\x 简按上文云。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若不一则为病脉。故谨察之。前后贯串。以明九候
之不可不察也。
\x针道备矣\x 甲乙。备。作毕。



<目录>卷八

<篇名>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属性:马云。邪客于各经之络。则左痛取右。右痛取左。与经病异处。故以缪刺名篇。据灵枢官针篇第三节。
则巨刺。亦左取右。右取左。特有经穴络穴不同耳。张云。缪。异也。简案缪。广韵。靡幼切。礼大传注。纰
缪。犹错也。王注从之。盖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交错其处。故曰缪刺。
\x极于五脏\x 简按极。至也。见诗周颂注。
\x如此则治其经焉\x 张云。邪气自浅入深。而极于五脏之次者。当治其经。治经者。十二经穴之正刺
也。尚非缪刺之谓。
\x入舍于孙络\x 甲乙。络。作脉。据上文。当从甲乙。
\x大络\x 吴云。十二经支注之大络。难经所谓络脉十五络。是也。高云。流溢。传注也。气穴论云。
孙络之脉别经者。并注于络。传注十四络脉者。是也。
\x奇病\x 张云。病在支络。行不由经。故曰奇病。志云。奇病者。谓病气在左。而证见于右。病气在
右。而证见于左。盖大络乃经脉之别。阳走阴。阴走阳者也。
\x与经相干\x 马云。其邪客大络。左注于右。右注于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其实不得入于经。而
止布于四末。志云。经脉篇曰。手太阴之别。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盖大络俱
并经附行。故曰与经相干。高云。经。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故与经相
干。而输布于手足之四末。其气左右流行。无有常处。经隧相干。故不入于经俞。不入于经俞。刺其络脉。故
命曰缪刺。简案据诸家之义。干。预也。即干涉之干。
\x必巨刺之\x 吴云。巨刺。大经之刺也。志云。巨。大也。谓当以长针取之。亦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简案官针篇。无长针取之之说。今从吴注。
\x缪处\x 马云。缪者。异也。王注。以所刺之穴。如纰缪纲纪者。非岐伯自有明旨。吴云。与经脉常行
之处差缪也。高云。脉度篇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