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按而致之\x 吴云。以按摩致气于其虚络。
\x勿释\x 吴云。勿。已也。
\x着针勿斥\x 志云。着针者。如以布HT 着之。乃从单布上刺。谓当刺之极浅。而勿推内其针。简按
此谓着针于病处。勿开拓而泄其气也。王注为是。
\x移气于不足\x 高云。微泄其邪。移气于不足之气而补。简按新校正。引甲乙太素。删不字。马云。移
邪气于不足。立非。
\x息利少气\x 马云。本神篇。言肺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即本文之少气也。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即本文
之喘咳上气也。高云。息利。鼻气出入也。
\x白气微泄\x 高云。犹言微虚也。
\x泻其经隧\x 张云。泻其经隧者。谓察其有余之脉。泻其邪气而已。志云。经隧。大络也。高云。通经
脉之隧道。故必无伤其经。简按杨注似是。
\x适人必革\x 张云。适。至也。革。变也。先行按摩之法。欲皮肤之气流行也。次出针而视之曰。我将
深之。欲其恐惧。而精神内伏也。适人必革者。谓针之至人。必变革前说。而
刺仍浅也。如是则精气既伏于内。邪气散乱。无所止息。而泄于外。故真气得其所矣。志云。出针。出而浅之
也。视之。视其浅深之义也。曰我将深之。适人之邪。浅客于皮。必与正气相格。庶邪散而正气不泄。故曰。
我将深之。谓将持内之。而使精气自伏。复放而出之。令邪无散乱。迎之随之。以意和之。无所休息。使邪气
泄于皮毛腠理。而真气乃相得。复于肌表。此用针浅深之妙法也。简按张注本。杨志注似允当。然其旨未明晰。
今亦仍杨义。
\x精气自伏\x 高云。精气退伏。不濡空窍也。邪气散乱者。散乱于经。邪无从出也。无所休息者。正虚
邪盛。病无已时也。惟刺之极浅。使邪气泄于腠理。从腠理而外泄。故真气乃相得。简按此与旧注相乖。不可从。
\x不足则恐\x 今甲乙。作不足则慧。
\x孙络水溢\x 甲乙。水。作外。
\x脉大疾出其针\x 吴云。脉大者。留针之久。气至而脉渐大也。简按高。疾字下句。非。
\x泾溲\x 吴云。泾。水行有常也。溲。溺溲也。泾溲不利。言常行之小便不利也。简按诸注并误。(详
见于厥论。)
\x微风\x 吴云。肌肉蠕动。肌肉间如虫行动也。风为动物。故动者命曰微风。高云。风邪入于肌肉。则
肌肉蠕动。命曰微风。言微风在肌肉也。
\x腹胀飧泄\x 张云。肾藏志。水之精也。水化寒。故肾邪有余。则寒气在腹。而为腹胀飧泄。肾气不足。
则阴虚阳胜。而为厥逆上冲。本神篇曰。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x骨节有动\x 甲乙。动。作伤。吴。此下。补则骨节有微风六字。
\x泻然筋血者\x 马吴张并云。然筋。当作然谷。志云。然。谓然谷穴。在足踝下之两经间。(高作筋间。)
故曰然筋。简按本输篇云。肾溜于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缪刺论云。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出血。据此则杨注为是。
\x刺未并\x 高云。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故问刺未并奈何。
\x邪所乃能立虚\x 简按不必从甲乙改字。王注义通。
\x气血以并\x 以。甲乙。作已。以。已同。
\x阴阳相倾\x 张云。并。偏胜也。倾。倾陷也。气为阳。故乱于卫。血为阴。故逆于经。阴阳不和。则
气血离居。故实者偏实。虚者偏虚。彼此相倾也。
\x血并于阴气并于阳\x 吴云。血并于阴脏。是为重阴。气并于阳腑。是为重阳。惊狂。癫狂也。志云。
此言血分气分之为阴阳也。脉外气分为阳。脉内血分为阴。阴血满之于外。阳气注于脉中。是为阴阳匀平。如
血并居于阴。则阴盛而血实。心主血脉。故阴盛则惊。气并于阳。则阳盛而气实。阳盛则发狂也。
\x血并于阳气并于阴\x 吴云。血并于阳。则表寒。气并于阴。则里热。炅中。热中也。
\x心烦惋\x 惋。甲乙。作闷。吴云。心火为阴邪所蔽。故烦惋。
\x善怒\x 吴云。阳并于下部。则肝木为阳所炙。故善怒。
\x善忘\x 张云。血并于下。则阴气不升。气并于上。则阳气不降。阴阳离散。故神乱而喜忘。志云。灵
枢经曰。清浊之气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 。伤寒论曰。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宜抵当汤下之。
\x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x 高本。作如血气离居。是何者
为实。注云。旧本如是二字相连。今改。简按不必改字。义自通。
\x消而去之\x 马云。温则消释而易行。高云 消。不凝也。去。流也。
\x络之与孙脉\x 吴。作孙络。注云。络。正络也。孙络。支络也。志云。络者。经脉之支别也。孙脉
者。乃孙络之脉别经者。简按今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