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按数说未知孰是。高注似凿。
\x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x 张云。气交变大论曰。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此
之谓也。高云。非其人勿教。人难得也。非其真勿授。真难遇也。得人得真。自古难之。勿教勿授。自古秘之。
金匮真言。此之谓也。



<目录>卷一

<篇名>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属性:吴云。天地之阴阳。一人身之血气。应象者。应乎天地。而配乎阴阳五行也。
\x阴阳者天地之道也\x 淮南子云。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x纲纪\x 诗大雅。纲纪四方。传。张之为纲。理之为纪。疏。纲者网之大绳。纪者别理丝数。
\x变化之父母\x 月令正义云。先有旧形。渐渐改者。谓之变。虽有旧形。忽改者。谓之化。又天地阴
阳营运则为化。春生冬落则为变。又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则为变。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为化。书泰誓曰。
天地万物父母。
\x神明之府也\x 淮南泰族训云。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
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
\x治病必求于本\x 志云。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
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
曰治病必求其本。简按此句。诸家并衍王义。而志聪注。最为明备。
\x积阳为天积阴为地\x 高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x阴静阳躁\x 高云。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故阴静阳躁。静而有常则为纲。躁而散殊则为纪。
\x阳生阴长阳杀阴藏\x 高云。阴阳者。生杀之本始。故阳生而阴长。阳杀而阴藏。简按王注神农曰。与
天元纪大论文同。此二句。诸家殊义。如李氏则举三说。然新校正说。最为确当。
\x阳化气阴成形\x 高云。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故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为形。李云。
阳无形。故化气。阴有质。故成形。马云。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
形。由阴成之。
\x寒极生热热极生寒\x 李云。冬寒之极。将生春夏之热。冬至以后。自复而之干也。夏热之极。将生秋
冬之寒。夏至以后。自 而之坤也。马云。吾人有寒。寒极则生而为热。如今伤寒而反为热证者。此其一端也。
吾人有热。热极则生而为寒。如今内热已极。而反生寒栗者。此其一端也。
\x清气在下则生飧泄\x 马云。热气主阳。阳主上升而不凝。故清气生焉。清气生阳。宜在上。今反在下。
则生飧泄。盖有降而无升也。简按圣济总录云。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久风为飧泄。夫脾胃。
土也。其气冲和。以化
为事。今清浊相干。风邪之气久而干。故冲气不能化。而食物完出。夕食谓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食。
故不化泄出也。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利也。今考说文云。飧。 也。从夕甫声。是与飧字自异。总录夕食
之说。未见所出。详义已见于前。
\x浊气在上则主 胀\x 马云。浊气主阴。宜在下。今反在上。则生 胀。盖有升而无降也。张云。 胀。
胸膈满也。简按圣济总录云。内经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夫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二者不可相干。今浊气
在上。为阴气干扰。而清阳之气。郁而不散。所以 塞而胀满常若饱也。广韵。 。昌真切。肉胀起也。
\x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x 吴云。反作。倒置也。逆从。不顺也。张云。作。为也。志云。此吾人之阴阳
反作气之逆从而为病也。此论阴阳体位。各有上下。马云。按自阳化气以下。即当着人身说者。观下清气浊气
之为在下在上生病。口气紧顶。则阳化气四句。不得泛说。简按千金肾脏门云。阴阳翻作。阳气内伏。阴气外
升。知是反翻通。
\x雨出地气云出天气\x 高云。地气上为云。而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也。天气下为雨。
而曰雨出地气。从下而上。然后从上而下也。阴阳上下。既神且明。简案性理大全。朱子云。雨如饭甑有盖。
其气蒸郁。而汗下淋漓。则为雨。
\x清阳出上窍\x 马云。如涕唾气液之类。
\x浊阴出下窍\x 马云。如污秽溺之类。
\x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x 志云。清阳之气。通会于腠理。而阴浊之精血。走于五脏。五脏主藏精者也。
\x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x 志云。四肢为诸阳之本。六腑
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混浊者归于六腑也。饮食之有形为浊。饮食之精气
为清。简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