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衰,脉不当实大,故不可治。是王本 原有 “不”字。巢氏《病源》云∶消瘅之脉,实牢大者死,细小浮者死。巢说正据此经。而云实 牢大,云细小浮,则经“坚”字当在“大”字上无疑。且经文是帝问消瘅虚实,则岐伯当明 实脉、虚脉以对之。实坚大是实,悬小正是虚,问答相符。不当反列“坚”字于悬小,致令 虚实相乱。浮即悬,牢即坚。 
【目录】卷四【篇名】校正《灵枢·经脉篇》经文属性: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脉经》此下有“外侧”二字。案∶经于诸指端,皆不言何侧。然以穴求之,则《脉经 》亦得。 
入肘下廉。 
《脉经》“入”上有“上”字,两通。“下”作“外”。案∶阳明行身之前,不应入肘 下廉。本经肘 穴,正当肘外廉,不在下廉,当从《脉经》改正。 
从缺盆上颈贯颊。 
《脉经》“盆”下有“直入”二字。案经于脉之从此伏行者,通谓之入。本经自巨骨至 天鼎 无穴,明系缺盆上颈之次,是伏行也。若如今本,似缺盆以前浮行而上颈,于经隧穴道不合 。 
入下齿中。 
《脉经》“齿”下有“缝”字。马注及卷三寒热篇注引皆同,是明时经文尚不误。 
颈肿。 
《脉经》“颈”作“ ”。案∶《素·至真要大论》少阴在泉,民病齿痛 肿。新校正 引《 
甲乙经》亦作“ ”。盖目下曰 ,本经脉挟鼻孔,正当目下,故有 肿一症。若缺盆上颈 之次,脉已伏行,不得复有肿症。 
起于鼻之交 中。 
《素》五脏生成、平人气象注两引皆无“之”字。案∶有“之”字则似,“交 ”二字 ,为脉次之名。详马注云∶起于鼻之两旁迎香穴,上行而左右相交于 中。则经原不衍。 
上入齿中。 
《脉经》作“入上齿中”,与手阳明入下齿中相对。案∶上齿属足阳明,下齿属手阳明 ,经有明文。若混言齿中,则上下莫辨。且本经自鼻至齿至口,明系下行,何得云上入? 
起于胃口,下循腹里。 
《脉经》“口”字在“下”字之下。《素·五脏生成》注引同。马注亦云∶起胃下口, 
循腹里,则经本不误,传写倒之。 
以下髀关。 
王注《素·五脏生成篇》引无“关”字。 
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脉经》“廉”作“膝”。“别”下有“以”字。案∶本经自中指内间分支至外间,不 得云 下廉。马注正作下膝,则经文本不误。盖上一支入膝髌中,此支不入髌中,而从膝浮行下三 寸而别也。“以”字根据此篇通例应有。 
善呻数欠。 
《脉经》“呻”作“伸”。盖以善伸数欠为一症也。《礼记》云∶君子欠伸。若呻为肾 病,不应属胃。 
则恶人与火。 
《素》脉解及阳明脉解“则”下皆有“厥”字,义长当补。 
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脉经》“欲”字在“动”下,属为句,无“塞”字。《素·阳明脉解》同。盖古本《 
灵枢》如是。且《脉解》不释“心动”二字,是上属“惊”字为说。 
甚。 
《素·脉解》于“病至”作“甚”,“甚”作“病至”,与此互异。释经文当从脉解改 正。 
盖“闭户牖”以上,为卫气自虚之症;“上高”以下,为卫气大实之症。实者病也。如今本 则不可通。 
口 唇胗。 
《脉经》“胗”作“紧”。案口 属筋病,与脉病不干。“ ”当为“ ”,谓口生 疮, 
与唇胗同为疡症。 本俗书,古无口旁,此经原文必作 ,盖即 之省 ,浅人误认之耳!紧 即瘕之假,谓唇疮胗紧,两通。详余所撰《证原》中。 
大腹水肿。 
案此经皆论症状,不及病因,何独于此言水肿也?《素·脉解》云∶所谓客孙络,则头 痛、 
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彼文是释大 腹肿,而无“水”字,亦可见此经衍也。写者以水气门中有大腹水肿之名,因致举烛之误。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脉经》作“得酸与热,则快然而食”。泉案∶“后”与“酸”偏旁相似;“气”或作 “”,与“热”相似;“衰”与“食”下截相似。故致抵牾。 
心下急痛。 
《脉经》此下有“寒疟”二字,疑衍。 
不能卧。 
《脉经》作“好卧不能食肉唇青”八字。案∶胃病则不能卧,脾病则好卧。以此论之, 
《脉经》是也。余义未详。 
股膝内肿。 
《脉经》“肿”作“痛”,义长。案∶肿,卫病;痛,荣病。所生病下,不应错出卫病 之症,当从《脉经》改正。 
出肘内侧两筋之间。 
《脉经》“筋”作“骨”。 
入缺盆。 
《脉经》此下有“向腋”二字,义匝。 
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 
《脉经》“颊肿颈颔”四字作“ 颔肿颈”。案∶《脉经》之文,合于脉道行次,当补 “”字,改“颔”字。 
下挟脊贯臀。 
《脉经》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