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五阴气俱绝,及《素·经终》六阳、五阴之终例同。盖分手足 言之,则六阳;浑举之,则三阳;统言之,则五脏称五阴经。实核之,则五脏言各有当,非 一端也。三阳主躯壳,与《脉经》时脉之六经必兼三阴者,相似而不同。《难经》所言,亦 系时脉,其动摇几分云云,不可执以例此。五脏主躯内,兼主时,故五脏平脉与四时脉同。
然四时脉通主一身,五脏脉专主一脏,故病脉、死脉之象,则与玉机所云太过不及者不同。
读《灵》、《素》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林校殊未审。
<目录>卷四<篇名>仲景法非北学辨属性:仲景生于南阳,官于长沙,医于京洛。今案其地,皆非北方郡县,而洛称中土尤着。仲 景是 书,将为前圣集大成,为后世立大法,而斤斤一隅之见,何以为仲景?且历东西晋、南北朝 及隋唐,其间建都若邺、若金陵、若长安,几于五方无定。而《外台》所采诸家,半皆当时 士大夫在京师者,其尊仲景方,至于天下附应,及宋许白沙当南渡时,去仲景千有余年,而 伤寒九十论中,所纪证治,若合符节。可见通人之学,不以方隅限也。其所谓伤寒病则恶 寒、体痛、呕逆而已,并不大重,何异之有?若以其处方太峻,则古权量不及今之十一,有 《千金》可证,又何异之有?夫天下事,果有二千年来,五方通行,末几而止宜一方者乎?人 亦自求所以知仲景者可耳!
按《河南通志》云∶张机涅阳人。涅阳,即南阳郡之属县名,非有异也。惟张松北见曹 操,
以川中医有仲景为夸(见《方氏条辨》自序,)则与此异。岂仲景曾入蜀为医欤?要之,蜀亦 西南方也。
<目录>卷四<篇名>《金匮》非论杂病书辨属性:丹溪谓《金匮》为论杂病之书,以示别于《伤寒论》似也。抑知《金匮》即论伤寒中杂 病,
非论一切杂病乎!夫痉、湿、 、奔豚气、宿食、呕吐、哕、下利之为寒类,仲景有明文;
百合、狐惑、阴阳毒之属寒科,《千金》有成例;疟、痈、咳、心痛、腹满、寒疝、积聚、
水气之挟寒,见于《灵》、《素》∶中风、历节、心痹、胸痹、痰饮,消渴、黄胆、惊悸、
吐衄、下血、瘀血、转筋、狐疝之或由风或由寒,详于《病源》,虚劳必助其阳,肢肿必吐 其痰,蛔动必温其胃可见也。其尤着者,中风宜若多端,反取风寒湿杂至之痹为正;下利宜 若不一,专以阳脉阳症为顺;肺萎、上气、淋似乎热矣,而萎有甘草干姜汤症,上气有半夏 越婢汤症,淋有弦急痛引症。妇人病则尤杂矣,则妊娠、呕吐、产后三症,皆从伤寒法治;
经水不论过期、不及期,并主温经汤,是皆以或纯寒或兼寒者言也。若临症者泥此概施,鲜 不贻害!作书之旨,自为“寒”字穷其类耳,勿执小异而疑大同。仲景自名其书曰《伤寒杂 病论》,自叙其由曰宗族死伤寒,故迄于隋唐总呼伤寒者以此。自林亿校成,始与伤寒分。
而丹溪之说行,近世又以其方论多倚温热,不得其解,则曰此北学也。吁!其蔽甚于丹溪矣 。
<目录>卷四<篇名>两湿温不可合一辨属性:《难经》湿温,言脉不言症;《脉经》湿温,言症不言脉。何也?盖在《难经》者既属 伤寒 ,则必有头痛、发热等症。又以其脉阳濡弱也。
推得先受温而尺热、口渴在其中;阴小急也,
推得后受湿而身疼、拘急在其中∶不言症而 症可知已。其与《脉经》所言先受湿后受热者迥别。后受湿者,其湿浮于表,与寒同法而减 等。小急者紧之减象也。许叔微苍术白虎汤,苍术散湿、白虎治温最合,缘此湿温重在温也 。先受湿者,其湿沉于里,与凡湿病同法,故胫冷、胸腹满,其脉当沉,可以白虎概治之乎 ?头目痛、妄言,是湿甚于里,将与后受之热合化,故禁汗之,虚表以甚里,苍术其可用乎?
缘此湿温,虽属中 ,重在湿也。观其所重,两者悬殊,朱奉议见其名同而合之,则奉议 之不足与言伤寒也明矣。(三风温准此。)
<目录>卷四<篇名>温疟辨属性:《内经》以先热后寒为温疟,与先寒后热之寒疟反对,而以但热不寒为瘅疟,《金匮》
瘅、
温二疟皆但温不寒,注家不能分别。泉谓疟之命名,本对温而立。冬感于寒及非时之温,至 春发者,其状和顺谓之温;夏感于暑及非时之寒,至秋发者,其状酷虐谓之疟。疟有寒、温 、无寒,先温而感春寒,则内热为外寒所抑,表实故无寒。曰温疟者,合二病以名之。仲景 书言温、言疟,则必言温疟,立言之体宜然。其与《内经》不同者,《内经》主疟,仲景主 温也,宜所言之同温矣。若瘅则《内经》、仲景皆主疟,宜所言之不同矣。但此温疟者,“
者”字当作“也”,与上文连读,谓瘅、温二疟,并宜白虎加桂方也。不然,自鳖甲煎丸条 以下,皆方论并列,何独瘅疟条有论无方乎?徐灵胎批《金匮》本亦云白虎加桂枝汤,此温 疟、瘅疟之主方。
<目录>卷四<篇名>辨柔痉不恶寒之误属性:《金匮》痉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脉经》及成本《伤寒》同。近 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