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66-玉机微义-第38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包络之经其脉虚外证头疼口干面垢 自汗 倦怠少气或背寒恶热气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下血发黄生斑皆是其证 甚者 火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脉虚浮一曰浮者风也虚者暑也俗名暑风证者皆是相火甚而 行令也先以温水化苏合香丸次进黄连香薷饮加羌活只用双解加香薷尤良大抵治暑之法清心利 小便甚好若自汗甚者不可利小便宜白虎汤清解之次分表里治之如在表头疼恶寒双解散加香薷 及二香散十味香薷散之类解之如在半表半里泄泻烦渴饮水吐逆五苓散治之热甚烦渴者益元散 清之若表解里热甚宜半夏解毒汤下神芎丸酒蒸黄连丸等或人平生素弱及老人冒暑脉微下痢渴 而喜温或厥冷不省人事宜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半个冷冻饮料次以来复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月暑证不可 服诸热燥剂致斑毒发黄小水不通闷乱而死矣 按此言治暑之法可谓详备然云暑风相火为病而先用苏合香丸至用双解皆当审谛脉证施治 不可 少有差失详苏合香但可用于阴寒所遏或内伤生冷太过及气中或中恶者此等又不可谓之暑风相 火之证矣盖暑证有阴阳二者不同治法寒热霄壤之隔学人慎之 【目录】卷十一\暑证治法【篇名】清暑之剂属性:局方香薷饮治一切暑热腹痛霍乱吐利烦心等证 香薷(一斤) 浓朴(制) 白扁豆(各半斤) 上 咀每服三四钱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药也世俗用于暑月中煎饮然气虚者不可过多盖浓朴乃泄气下气药也虽活人 书用后方亦只是治暑火清心而已故例不可不分 黄连香薷饮 香薷(一斤) 浓朴(制半斤) 黄连(四两) 上 咀每二三钱水煎 按此手太阴少阴药也 【目录】卷十一\暑证治法【篇名】益气之剂属性:局方人参白虎汤治暑热发渴脉虚 人参(一钱半) 知母(二钱) 石膏(半两) 甘草(一钱) 上 咀入粳米一合水煎 按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出太阳例 竹叶石膏汤 石膏(一两) 半夏(二钱半) 甘草 人参(各二钱) 麦门冬(半两) 竹叶 上 咀入生姜煎 按此足阳明手足太阴经药也 【目录】卷十一\暑证治法【篇名】东垣人参益气汤治暑热伤气四肢困倦嗜卧两手指麻木属性:黄 (八钱) 甘草(七钱内炙二钱) 人参(半两) 升麻(二钱) 白芍(三钱) 五味子( 百四十个) 柴胡(二钱半) 上 咀分作四服 按此手足太阴足阳明少阳经药也 清暑益气之剂 宣明益元散 方见泄泻门 按此足太阳足三阴经药也 选方十味香薷散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 香薷(一两)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木瓜 浓朴 扁豆 甘草(各半两) 上 咀水煎每服一两 按此手足太阴经药也 东垣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支节疼或气高 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 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 黄 升麻 苍术(各一钱) 人参 白术 神曲 陈皮(各半钱) 甘草(炙) 黄柏 麦 门冬 当归(各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个) 泽泻(半钱) 青皮(二分) 上 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少阴足阳明经药也仲景太阳中 证例禁汗下温针无治法宜是汤主之所谓发 千古之秘也 【目录】卷十一\暑证治法【篇名】温散之剂属性:五苓散治暑湿为病发热头疼烦躁而渴 方见泄泻门 桂苓丸治冒暑烦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小便赤少 肉桂(去皮) 茯苓(各一两) 上为末蜜丸每两作十丸每细嚼一丸白汤下 按以上足太阳例药也 缩脾饮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泻霍乱 砂仁 草果 乌梅肉 甘草(炙各四两) 扁豆(炒) 干葛(各二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冷服 按此手足太阴少阴足阳明经药也 消暑十全饮 香薷 扁豆 浓朴 甘草 紫苏 白术 茯苓 藿香 木瓜 檀香 上 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之剂气药也然以上二方今世俗多用姑存之以备取择 消毒丸治伤暑发热头疼 半夏 甘草 茯苓(各半斤) 上为末生姜汁作薄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十丸水下 易简方以好醋煮半夏姜汁作糊丸 按此足三阳少阴手太阴经药也 大顺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厘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 干姜 杏仁(去皮尖) 桂(去皮)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却下杏仁炒过筛去沙净合桂为末每服二三钱汤点服 按此太阳例药 冷香饮子治伤暑 霍乱腹痛烦躁脉沉微或伏 方见霍乱门 来复丹治伏暑泄泻身热脉弱 硝石(一两同硫黄火上微炒用柳条搅结砂子不可大) 太阴玄精石(研) 舶上硫黄(各一 两) 五灵脂(去砂石) 青皮 陈皮(各二两) 上为末和匀好醋糊为丸菀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 按此出厥阴例药也通利三焦分理阴阳温胃开结治挥霍变乱神志昏愦元气下陷者甚捷然病 因暑火湿热者勿用 【目录】卷十一\暑证治法【篇名】治湿热之剂属性:子和桂苓甘露饮治伏暑发渴脉虚 桂 人参 藿香 茯苓 白术 甘草 葛根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 两) 木香(一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宣明桂苓甘露饮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石膏 寒水石(二两) 滑石(四两) 白术 桂 猪苓(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