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66-玉机微义-第39页

三钱温汤调下 局方辰砂五苓散治伏暑烦渴头疼身重泄泻 本方加辰砂 上为末每二三钱或水或汤调下 按此三方并太阳经药然有温散淡渗解表不同也 <目录>卷十一\暑证治法<篇名>治火之剂属性:黄连解毒汤治暑热证脉洪实而渴 大金花丸治一切火热暑证 神芎丸治一切湿热内甚火暑之实者 方并见火门 <目录>卷十二\湿门<篇名>内经叙湿为诸证属性: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湿胜则濡泻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原病式曰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附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目录>卷十二\湿门<篇名>脉法属性:脉经曰脉沉而缓沉而细微缓者皆中湿 脉浮风湿 脉大或浮虚而涩者皆寒湿 脉来滑疾 身热烦喘胸满口燥发黄者湿热 脉洪而缓阴阳两虚湿热自甚 脉洪而动湿热为痛也 <目录>卷十二\湿门<篇名>论湿为痿为痹为痛为肿所挟寒热不同属性:内经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 阳气乃竭 按丹溪曰湿者土之浊气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故聪明系焉浊气熏蒸清道不通 沉重 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大筋 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 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湿热不攘以下各四字为句文整而意明第四 章因于气为肿下文不叙恐有脱简然王注曰素常气疾湿热加之气湿热争故为肿也邪气渐盛正气 渐微阳气衰少致邪代正气不宣通故四维发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但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疼全以为 风治者多误矣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甚者为着痹也其多汗而濡者阳气少阴气盛也伤于寒湿肌 肤尽痛名曰肌痹 谨按湿证挟寒内甚则腹痛下利外甚则四肢沉重疼痛或肌肉濡溃痹而不仁也挟风多外甚而 身重 痛汗出挟热内甚则泻痢外甚则或痛或热或肿发黄如此等证虽内伤外感不同况有错杂之邪合至 当论其先后多少分治可也 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 故快然而不痛 按东垣曰此清虚之地气伤人也必从足始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夫百病之变皆生于 风雨寒暑及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针经解云若身形不虚外邪不能伤也 要略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 其小 便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冷所致也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 恶风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 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也 按以上论风湿寒湿之异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按以上前一病本湿热证例而论不言热无治法当分出之湿家者唯东南方湿热证多丹溪曰湿 热相火为病十居八九东垣有湿热证例详见热门 <目录>卷十二\湿门<篇名>论中湿为脾虚所致属性:陈无择曰脾虚多中湿故曰湿流关节中之多使人 胀四肢关节疼痛而烦久则浮肿喘满昏不 知人挟风则眩晕呕哕兼寒则挛拳掣痛治之不得猛发汗及灼艾泄泻惟利小便为佳也 谨按脾虚中湿内因多中满痞膈泻痢外感多为痿痹 肿疼痛等证盖脾主肌肉尔况有挟风寒 暑热 不一详前人以挟风与湿在表者宜解肌兼寒与在半表里者宜温散宜渗泄唯湿热在里宜下里虚者 宜分消实脾土为上外感非脾虚宜汗之灸之要在适中病情也 <目录>卷十二\湿门<篇名>论湿生痰饮属性:详见痰饮门 <目录>卷十二\湿门<篇名>论湿为泻痢咳疟等证属性:详见泄泻滞下等门 <目录>卷十二\湿门<篇名>论湿病似中风属性:详见中风门 <目录>卷十二\湿门<篇名>论湿为香港脚属性:详见香港脚门 <目录>卷十二<篇名>治湿大法属性:贾真孙曰湿为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湿病本不自生因热而 怫郁 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滞而生湿也况脾土脆弱之人易为感冒岂必水不流而后为湿哉人只知风寒之 威严不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病式云诸痉强直积饮等证皆属于湿或 肿体寒而有水 气 里必小便赤少不通或渴是蓄热入里极深非病寒也大抵治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治湿不利 小便非其治也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苈木通治之守真师曰葶苈木香散下神芎丸此药下水湿消肿胀 利 小便理脾胃无出乎此也腹胀脚肿甚者舟车丸下之湿热内深发黄茵陈汤下之或佐以防己黄 一 身 尽肿痛或无汗是湿流关节邪气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苍术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热燥津液 内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损津液也宜防风白术甘草汤主之其湿证有二湿热证多湿寒证少当以脉证 明辨之如脉滑数小便赤涩引饮为湿热证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泻痢身疼自汗为寒湿证治之宜五 苓散加生附苍术木瓜主之 <目录>卷十二\湿证治法<篇名>解表之剂属性:金匮防己黄 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痛 防己(一两) 甘草(炙半两)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一钱)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枣煎 喘者加麻黄 胃气不和加芍药 气上冲加桂枝 下有寒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