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 汗则谵语,此属胃,即是少阳阳明病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赵本有“是”字)也。
邪传入胃,热毒留结,则胃家为实。华佗曰∶热毒入胃要须下去之,不可留于胃中。是知邪在阳明,为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赵本有“若”字)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 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本太阳病不解,因汗、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太阳之邪入腑,转属阳明。古人登厕必更衣,不更衣 者,通为不大便。不更衣,则胃中物不得泄,故为内实。胃无津液,加之蓄热,大便则难,为阳明里实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为邪入腑也。邪在表,则身热,汗出而恶寒;邪既入腑,则表证已罢,故不恶寒,但身热,
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邪客在阳明,当发热而不恶寒,今得之一日,犹不发热而恶寒者,即邪未全入腑,尚带表邪;若表邪 全入,则更无恶寒,必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赵本有“主”字)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四旁有病,皆能传入于胃。入胃则更不复传,如太阳(医统本有“病”字)传 之入胃,则更不传阳明;阳明病传之入胃,则更不传少阳;少阳病传之入胃,则更不传三阴。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传经者,则一日太阳,二日阳明。此太阳传经,故曰转属阳明。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 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太阳受病也;若反汗出 然者,太阳之邪转属阳明也。经曰∶阳明病法多汗。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三日,邪传阳明之时。经曰∶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阳明气血俱多,又邪并于经,
是以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 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浮为阳邪,缓为脾脉。伤寒脉浮缓,太阴客热。邪在三阳,则手足热;邪在三阴,则手足寒。今手足自温,
是知系在太阴也。太阴土也,为邪蒸之,则色见于外,当发身黄。小便自利者,热不内蓄,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即太阴之邪入腑,转属阳明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
伤寒则无汗,阳明法多汗,此以伤寒邪转系阳明,故 然微汗出。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脉浮在表,紧为里实。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者,热传于里也;发热恶寒者,表仍未解也。若下 之,里邪虽去,表邪复入于里,又亡津液,故使腹满而小便难。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以饮食别受风寒者,以胃为水谷之海,风为阳邪,阳(医统本有“邪”字)杀谷,故中风者能 食;寒为阴邪,阴邪不杀谷,故伤寒者不能食。
阳明病,若中寒,(赵本有“者”字)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 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中寒不能食者,寒不杀谷也。小便不利者,津液不化也。阳明病法多汗,则周身汗出,此手足 然而 (医统本无“而”字)汗出,而身无汗者,阳明中寒也。固瘕者,寒气结积也。胃中寒甚,欲留结而为固瘕,
则津液不得通行,而大便必硬者,若汗出小便不利者,为实也。此以小便不利,水谷不别,虽大便初硬,后必溏也。
阳明病,(赵本有“初”字)饮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病客热,初传入胃,胃热则消谷而欲食。阳明病热为实者,则小盒饭数,大盒饭硬,今小便反不利,
大便自调者,热气散漫,不为实也。欲食,则胃中谷多,《内经》曰∶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谷多则阳气胜,
热消津液则水少。经曰∶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水少则阴血弱。《金匮要略》曰∶阴气不通,即骨 疼。其人骨节疼者,阴气不足也。热甚于表者,翕翕发热;热甚于里者,蒸蒸发热。此热气散漫,不专着于 表里,故翕翕如有热状。奄,忽也。忽然发狂者,阴不胜阳也。《内经》曰∶阴不胜其阳者,则脉流薄疾,
并乃狂。阳明蕴热为实者,须下之愈;热气散漫,不为实者,必待汗出而愈,故云 然而汗出(医统 本作“汗出而”)解也。水谷之等者,阴阳气平也。水不胜谷气,是阴不胜阳也。汗出则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