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38-注解伤寒论-第28页

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栗而振摇。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阙。(赵本注∶“方本阙”)
汗者心之液,汗家重发汗,则心虚恍惚心乱;夺汗则无水,故小便已,阴中疼。
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赵本注∶“一作逆”)
病患有寒,则当温散,反发汗,损阳气,胃中冷,必吐蛔也。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病在表者,汗之为宜,下之为逆;病在里者,下之为宜,汗之为逆。经曰∶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 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 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者,以里气不足,必先救之,急与四逆汤。得清便 自调,知里气已和,然后急与桂枝汤以救表,身疼者,表邪也。《内经》曰∶病 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此以寒为本也。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赵本有“四逆汤方”详见本书卷二)
发热头痛,表病也。脉反沉者,里脉也。经曰∶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见表病 而得里脉则当瘥,若不瘥,为内虚寒甚也,与四逆汤救其里。
太阳病,先下之(赵本无“之”字)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赵本无“得”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冒者,郁也,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汗之则表虚而亡阳。表里俱虚,寒气拂(医统本作“怫”)郁,其人 因致冒。《金匮要略》曰∶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汗出则拂(医统本作“怫”)郁之邪得解,则 冒愈。《金匮要略》曰∶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汗出表和而里未和者,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赵本注∶“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赵本注∶“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赵本无“主之”二 字,又赵本注∶“一云,用大柴胡汤”)
脉阴阳俱停无偏胜者,阴阳气和也。经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此脉阴阳为 和平,虽剧当愈。今(医统本有“脉”字)阴阳既和,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阳 不足而阴有余也,经曰∶阳虚阴盛,汗之则愈。阴脉微者,阴 不足而阳有余也,经曰∶阳盛阴虚,下之则愈。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荣者阴也,卫者阳也。发热汗出,阴弱阳强也。《内经》曰∶阴 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与桂枝汤解散风邪,调和荣卫。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赵本作“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 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 汤主之。(赵本无“与”字)
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五六日,邪气自表传 里之时。中风者,或伤寒至五六日也。《玉函》曰∶中风五六日,伤寒,往来寒热,即是。或中风,或伤寒,
非是伤寒再中风,中风复伤寒也。经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者正是。谓或 中风、或伤寒也。邪在表则寒,邪在里则热。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是以寒热往来也。邪在表,则心 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满。今止言胸胁苦满,知邪气在表里之间,未至于心腹满,言胸胁苦满,知邪气 在表里也。默默,静也。邪在表,则呻吟不安,邪在里,则烦闷乱。《内经》曰∶阳入之阴则静。默默者,
邪方自表之里,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则不能食,不欲食者,邪在表里之间,未至于 必不能食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呕,(医统本有“心”字)烦喜呕者,邪在表方传 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处,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即是此或为之证。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 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赵本有“
炙”字。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赵本医统本并作 “二”,枚,擘。味甘温)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发传邪之热。里不足者,以甘缓之。人参、甘 草之甘,以缓中和之气。邪半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烦呕;邪半在表,则荣卫争之,辛甘 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