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07-杂病广要-第135页

为君,
微加大黄为使,如栀豉汤中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之例。是则汗法固不敢轻用,下法亦在所慎施,以瘅证多夹内伤,
不得不回护之耳。(《法律》)(按∶栀子大黄汤,大黄一两,茵陈蒿汤,大黄二两,是其轻重可知,喻氏之言 未为当。且二方之别,在上焦中焦,不必就分轻重矣。)
治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柏汁,众医不能疗者方。
茵陈 栀子(各二两) 黄芩 柴胡 升麻 大黄(各三两) 龙胆(二两)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体羸,去大黄,加栀子仁五六两,生地黄一升。夫黄 发已久,变作桃皮色(按∶先教谕曰∶桃皮色,盖谓带黑不明润),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极赤少,四 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 也。宜与大茵陈汤(按∶系茵陈、黄柏、大黄、黄芩、栝蒌 根、甘草、白术、茯苓、前胡、枳实、栀子),除大黄,与生地黄五两。服汤尽,消息看脉小浮出,形小见,不 甚沉微,便可治也。脉浮见者,黄当明,不复作桃皮色,心下自宽也。(《千金》)
根据前麻黄等五味汤(出上发汗中)服之取汗,汗出后未歇,经三五日,又合栀子等五味汤以取利方。
栀子(二十枚) 柴胡(三两) 黄芩(三两) 茵陈(三两) 芒硝(六两)
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四味,取二升六合去滓,内芒硝搅令消,分温三服,如人行十里久,更服之效。
(《外台》引许仁则)
治黄胆,面黄肌瘦,大黄丸方。
大黄(锉一斤) 芎 (半斤)
上二味捣罗为末,用蜜和成剂,甑上炊七遍,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空心食前临卧日三服。
(《圣济》)
王文川令郎,原伤饮食,又伤于冷菱等物,遍身发黄,眼如金色,夜发热,天明则退,腹痛手不可近,号叫 通宵。市医因其黄,而曰胡 真矣,众议以草头药进。予至,急止之,曰∶向以草药几误其母,复欲误其子乎。
盖脾胃喜温恶 寒,且此症乃食积酿成而黄,为湿热所致,法当健脾,用温暖之剂下之,湿热去而黄自退。草头药性多寒,用之是 损脾土而益其疾也,可用哉。即以保和丸一钱,入备急丸五分,作一次服之,少顷泻一次,又少顷连下三次,积 物所下甚多,腹痛尽止,再与调中丸服一月,不但一身之黄尽去,而步履轻捷如飞。(《赤水》)
\x通脬诸方\x 加减五苓汤,治伏暑郁黄,烦渴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 猪苓(去皮) 泽泻 白术 茵陈(各等分)
上为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
茯苓渗湿汤,治黄胆,寒热呕吐,渴欲饮冷,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卧。
茵陈(六分) 白茯苓(五分) 木猪苓 泽泻(各三分) 黄连 黄芩(生) 栀子 汉防己 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各二分)
上十二味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此方亢二哥服之效)(《宝鉴》)又谷 疸,茯苓栀子茵陈汤,于本方加枳实。《统旨》于本方去黄芩、青皮,加秦艽、葛根。《济世全书》茵陈五苓散,
于本方去芩、连、防己、陈皮、青皮,加滑石、官桂、甘草。《回春》茵陈汤,于本方去黄芩、防己、白术、陈 皮、青皮,加枳实、浓朴、滑石。
通泰丸,治五疸湿热,形体尿汗皆黄,口渴心下满闷。
栀子仁(一两) 茵陈(二两) 海金沙(一两) 木通 赤茯苓 滑石(炒) 黄连(各一两) 大黄(一两)
上为末,稀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茵陈汤下。(《活人心统》)
\x温中诸方\x 理中加茯苓汤,治寒湿发黄,此症虽小便黄 赤,亦作寒治者,盖以余症及脉别之也。(《纲目》)(按∶原引仲,然仲未知何人,且更有治验,殊失冗杂,
今仅节其要。)
戊寅芝山寺施医,一人五十余岁,患疸症,浑身发黄,目睛亦黄,小便黄赤而黑,身热又欲近火,服去湿热 等剂愈剧,一日服栀子茵陈汤,手足遂冷,振寒转栗,目昏暗,自以为不可救药,抬到寺中求诊。余见其脉,六 部虚细若散,遂用理中茯苓汤十帖而安。夫身热又欲近火者,热在皮肤而寒在骨髓也。小便黑、脉虚细者,寒湿 胜也。振寒转栗,乃足太阴寒水之症也。此人服寒凉剂过多,致阴气太甚,阳气欲绝,若不用温中剂急救,何能 挽回哉,此正所谓逐寇而伤君者是也。(《医药》)(按∶此案系就《纲目》治验而处措者,然稍有条理,仍存录 之。)
四君子汤(《和剂》),治色疸。
加黄 (炙) 白芍药 白扁豆(制各一两)
上锉细,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煎服。(《直指》)
若因病久,元气益虚,而脾之正色见于外者,宜用补中益气加茵陈、茯苓。若中气虚寒,四肢厥冷,或浮肿 黑黄者,用人参理中汤加茯苓、茵陈。(《明医杂着》注)
疏黄饮,治发黄冷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