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86-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12页

克 炒川连2克 玉竹9克 麦冬9克
玄参15克 阿胶9克 知母6克 甘草4.5克
全方主旨在养肺胃之阴液。五味子、牡蛎敛汗育阴;阿胶补益肺津,滋益肝肾,龟板益阴滋水;玉竹、麦冬、石斛和玄参生津润燥;少佐黄连以降心经之浮热,加黄柏泻火而坚肾。服后,烦定汗收。继以大剂补阴煎,重用龟板、熟地及知柏八味,重用淮山药调理数剂而告痊愈。
[按]:暑温易夹疠气,本案病虽月余,热邪羁留气分,证似白虎,因予白虎加苍术汤,药后热势缓解,继用芳香散透热外出,诸症顿减。然因热邪郁结既久,阳明腑实,非攻下无以捣其巢穴。但久热伤阴,正气也虚,不养阴扶正,则难任攻下,两全之策,只有攻补兼施,黄龙汤是理想之剂。攻下之后,本来补血养阴即可痊愈,但病家易医更方,兼用扶阳,致有一时之变。说明暑温病至后期阴虚生内热,内热必伤阴,形成恶性循环。阴虚者必滋养之,此千古不易之法。病非阴阳两虚,故不必阴阳双补,否则,“画蛇添足”,反而偾事。
夹阴伤寒
陆××,男,五十余岁。于1943年夏,因发热不退,住某医院,经西医诊断为“肠伤寒”。用西药治疗无效.又用小柴胡汤加二陈、生地、牡蛎、丹皮之类,病势日趋沉重.已二十多日,乃请余诊治。症见:高热无汗,面色晦滞.声低懒言,项背强痛,时见惊惧,舌苔厚腻而滑,口不渴,脉沉迟而紧。据症分析,患者病程虽达二十多日,尤高热无汗,项背强痛,显系太阳未解。然面色晦滞,脉沉迟而紧,声低懒言者,又属表邪闭甚而里气不足所致。不足者,即“气怯”之意也。余询之,患者病作之初,又犯房劳,因而致有里气不足之象。舌苔厚腻,则系湿邪郁甚。此症初起即应以汗法解表,若汗之得当,邪随汗解,万不致迁延时日,愈演愈烈,至于此极。患者当前所现症状,原系太阳、少阴两感证,初起误治,专从和解少阳着眼,屡用小柴胡加减,何能胜任!且生地、丹皮之阴而敛,牡蛎之涩而收,柴胡之升而散,黄芩之清而降,不但不能尽其解表之功,反足以抑减体功之抗力。肌腠愈闭,致使体温愈激愈高,神明将频亍混乱,心机亦日趋衰弱,故时见惊惧。斯时据理而立法遣方,固宜解太阳之表,温少阴之经,而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但又考虑病势初起,前医屡甩柴胡一升再升,今时见惊惧,若循规再用麻辛之升散,恐致心神飞越之不良后果。两全之策,唯有温扶肾阳,开太阳气机,引病邪由里达外,遂决定用自拟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桑寄生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川芎6克 台乌9克
陈皮6克 烧生姜3片 甘草6克 大枣3个
方解见本书“风寒湿痹”案。
处方毕,特语其家属曰:“此症之转机,若能由阴转阳,阳回阴消,则属易治,似此发热不退至二十余日,将来恐不免白痦红斑接踵而发。此方主旨,即在导邪外出,庶免肠壁穿孔之患。”
次日复诊:服药后,神形较安,惟发热如故。仍守原方加重附片至90克。三、四诊均守原方另加淮牛膝9克、杜仲15克、金毛狗脊9克以温壮元阳而疗其腰脊之痛。
五诊:用大剂白通汤鼓舞气机,交通心肾之阳。处方:
附片120克 干姜15克 葱白3个
前数方服后,均未得汗,服大剂白通汤一剂后,始濈然汗出,足见表邪固闭之甚,非大剂温里通阳不能逮也。两周来均未大便,近五日所服之方,均以附片温壮元阳,强心益火增强体功抗力为主。
六诊:服白通汤一剂后,虽已得汗,里阳渐回,发热未退,然全身痛楚大减,神气转佳,惊惧已平,面色润泽。病已由阴转阳,脉现洪大有力。烦渴思饮,病者已由初之形气俱怯转为形气皆盛,实乃预后良好之征兆也,乃用《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处方:
白洋参9克 生石膏15克 炒知母9克 甘草6克 粳米15克
七诊:服上方后,烦热缓解,且得安眠。果然胸间隐隐出现白痦,足征肺郁已宣,惟胸闷脘痞殊甚,不大便已十余日,脉仍有力,热传于胃,腑气已实,可下之征备矣。
西医治疗“肠伤寒”,便秘禁用下法,下之则因肠蠕动过剧而引起肠出血等危症。然只要具备可下之症,未尝不可用下,故毅然用大承气汤。处方:
大黄9克 元明粉9克 厚朴9克 枳实9克
八诊:药后,排出臭粪甚多,十余日来之积垢,大为荡除。惟自痦仍续出,并现呕吐。此非大承气汤下后之变.系患者胃气初复,寒热失调所致。给以调和胃气,方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
法夏9克 炒黄连3克 炒黄芩6克 潞党参15克 神曲9克
鸡内金9克 麦芽15克 干姜12克 甘草6克 大枣3个
此方原治伤寒下后,胸满不痛之痞证,身寒而呕吐之主方。方中法夏止呕逆,散结气;芩、连消痞,参、草、姜,补脾和中以通上下而交阴阳;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导积滞。
九诊:诸症均减,饮食渐增,但发热转为潮热,神倦,胸稍闷,又四日未大便,时有恶寒。此邪热有余而阳气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