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正符此候,乃予是方治之。处方:
附片60克 大黄6克 黄连3克 黄芩6克
心下痞,胸闷不舒,虚热内伏也。恶寒者,阳虚于内也,予泻心汤攻痞通便,加附子以助阳。
十诊:服后便通,周身旋出红斑,色甚鲜艳(若色黑,则系胃阴枯绝,难治也)。前于胸间所发白痦,今已全退。患者至此,神形倦怠,骨瘦如柴。宜保津液、养胃阴为治。处以下方: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麦冬9克 天冬9克 陈皮6克
白洋参9克 知母6克 粳米15克 犀角3克 甘草6克
十一诊:服上方后,神气转佳,饮食增进,旋又潮热鼻衄,此静胃余热未尽,血热妄行。宜清肺胃郁热,凉血止衄。方用扁鹊三豆饮加减。处方:
黑豆9克 绿豆9克 焦栀皮3克 扁豆9克 桑叶6克
枇杷叶9克 连翘9克 麦冬9克 枳壳6克 藕节5个
竹茹6克 甘草3克
十二诊:上方服一剂,鼻衄即止,潮热亦退,续以养阴润燥滋养之剂调理。方用上方加减。处方:
黑豆9克 绿豆9克 扁豆9克 乌梅9克 冰糖15克(分三
次同煎)
上方连服五剂,诸证痊愈。
[按]:综观此症,病程较长,机转亦繁,概而论之,因患者表实里虚,抗力不足,故先用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白通汤温扶。之后,患者体功由虚转实,即按祝昧菊先生所说:“治法以人体为主”,及“立法处方,不必细审为何细茵,但了然于其病灶之所在,就体功反常之处为调治南针”。毅然以白虎加人参汤清其肺胃之热,以大承气汤下其久滞不通之结热;白痦未尽,红斑旋出,邪势遂因之而渐衰。倘于此时因循坐误必失良机。病者自服白通汤后,汗出濈濈,从未中止,是病邪外达,有利于减轻肠胃之壅热,此为顺症之所当然,亦即预后良好之征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用寒用热,悉以体气之盛衰而为定,在体功与病邪方面,则根据“体功重于病邪”、“阳气重于阴气”的观点,先着重调理体功(机体功能)及扶持阳气,使正气旺盛,抗力增强,然后再处以治病之方,总以救人为先。此余平生用药心得之一也。
另据此案,可知西医之肠伤寒亦未必都是中医的湿温症,临床辨证勿为病名所惑:
头痛八例
例一:
李××,女,四十三岁,患头痛日久,来所就诊。自诉:每日工作即感头痛脑鸣,目眩,心烦。休息即止,口中干燥少津,舌色紫,脉细数。脉症合参,系用脑过度,肾水亏虚,不能涵养肝木,以致风火上扰清空。治当滋肾水,养肝木,熄风火。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生地15克 粉丹皮10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淮山药15克
柴胡6克 蔓荆子9克 钩藤10克
六味地黄汤为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之名方。此例即为肝肾阴虚是病之本,故用此方加蔓荆子搜风凉血,且止脑鸣;柴胡疏肝达郁,畅达气血,并升举清气,钩藤平肝熄风;三味加入六味地黄汤中,则有滋水养肝,熄风之效。
上方服五剂,各证均减。
二诊:脉已不数,舌转红润。拟三才封髓丹育阴滋肾,以作巩固。
例二:
王××,女,三十余岁,患头痛,目眩且胀,尤以眉棱骨胀甚。脉弦兼数,口干,舌略红。脉症合参,此系血虚生风。法当养血祛风为治。处方:
黄芪15克 当归12克 柴胡6克 刺蒺藜10克 白芷6克
钩藤10克 明天麻15克 枸杞15克 桑叶6克 菊花6克
肝藏血,血虚即是肝虚。本方黄芪、当归为补血汤。补气益血,佐枸杞滋肾补肝,为治本之图。加柴胡达木郁以调畅气血,白芷祛风止痛,钩藤、刺蒺藜、菊花平肝熄风,天麻独入肝经,尤增强治虚风内动之效。菊花一味《本经》称其“主诸风肿痛,目欲脱泪出”。此方组合对血虚生风之头痛,尤为切合,乃本“治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之旨。
二诊:上方服三剂后,头痛止,眉棱骨胀亦减轻。仍守原方去黄芪加黑豆10克、荷顶1O克再服三剂,诸证悉除。
例三:
武××,男,四十五岁,患头痛引左颈麻木疼痛不能转侧已十余年,曾经多方治疗,效未显,转余诊治。按其脉濡滑,舌淡苔白腻。自诉:痛甚时欲呕,常感四肢酸困。证属寒湿不化所致,拟温阳化湿通络为治。予自拟小白附子汤。处方:
小白附子30克 天麻15克 法夏10克 茯苓15克 葳蕤仁20克
川芎6克 藁本6克 独活6克 吴白芷6克 防风6克
桂枝10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大枣10克
嘱患者守方服用,共服至三十余剂,十余年之顽固疾患竞愈。至今多年未发。
[按]:小白附子一方,为余多年临床常用有效方剂。举几体功不足,阳虚外感,或寒湿阻滞经络所致之头痛,用之均有疗效。
余曾以此方治一李姓妇女,四十余岁,患两下肢剧烈疼痛,且出现对称性红斑。诊为营卫阻滞,气机不调,用小白附子汤加羌活、秦艽五剂而愈。
例四:
李××,男,四十余岁,患头顶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