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10克 绿豆10克 红饭豆10克 乌梅3枚(冰糖为引)
例二:
代××,男,二岁。发热三日,面青、神迷,尿清长,脉沉,疹子隐约不显,疹色晦暗。法当温阳通经,宣肺透疹。予以麻辛附子汤加味。处方:
附片30克 麻绒4克 细辛3克 桂枝6克 川芎5克
生姜2片
二诊;上方服一剂,发热减轻,疹子全出,且色鲜明,翌日突然吐泻大作。痧兼吐泻是中焦脾阳虚弱,此时若不急扶中阳,将有导致下焦元气暴脱之危险。急予理中汤加黑豆。处方:
党参15克 白术9克 生甘草6克 干姜6克 黑豆10克
三诊:服一剂,吐止,但仍有水样便,脉仍沉,重按无力。此下焦元阳不足所致。予以桂附八味汤收纳元阳。处方:
附片30克上肉桂6克熟地9克 茯苓15克 淮山药15克
粉丹皮6克 泽泻9克 山萸肉6克
四诊:服二剂,泻全止,痧渐靥。易方以六君汤加黑豆、杭芍调治而愈。
例三:
陈××,男,三岁。麻疹出顺利,但迨麻疹渐靥之时,突现喘促,鼻煽,鼻如烟熏,声哑,咳嗽,但不发热,脉细。细审此证,因疹出较厚,脏气不足,津液耗散太甚。急投予参附汤以挽救将脱之元气,并益气阴。处方:
白洋参10克 附片15克
二诊:服一剂,喘平,鼻煽亦止。予生脉散加味,收纳元阴,益气生津。处方:
白洋参10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 枣皮15克 乌梅3个
(冰糖为引)
此方连服三剂,上症悉平。
例四:
杨××,女,13岁半。麻疹靥后,咳嗽不止,历时一月糸,来室就诊。症现面浮、唇青、舌干无苔,脉弦细。此为肺脾两虚。予以炮姜甘草汤加味。处方:
炮姜9克 炙甘草10克 天冬10克 五味子10克 白蜜1匙
痧后久咳不止,肺脾两虚。炮姜甘草汤辛甘化阳,为温脾复阳之剂,加麦冬、五味、白蜜,滋肺复津。
二诊:上方连服三剂后,咳止,面浮亦消。予生脉散加乌梅、冰糖、枣皮,益气复津,调治而愈。
[按]:上述医案四则,治法均属变局,附志于此,以备参考。临证应根据证情灵活处理,勿为常规常法所限。否则,墨守成法,难以取效,或导致误治,此又不仅麻疹一证为然也。如《幼幼集成》所谓“麻疹发热吐泻纯属热证,不可作寒论”之说,此其常法,但不可拘执。余治例二,麻兼吐泻属中阳虚寒所致。此属变局,若不急予理中、桂附八味之剂,则有下元暴脱之虞。故医者临证,不仅知常,更应知变,知常达变,庶可免于胶柱。
牙痛论治
牙痛为临床常见疾患之一,虽属小恙,亦能影响工作。此证由于病因各异,处方用药必须辨别寒热虚实,不能执一己之偏见,专主清凉或专主温热。有关牙痛辨证论治,概括分为四型简述于下:
(一)寒闭型
此属寒入少阴经,少阴属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患者牙痛绵绵不休,痛引头部,得温痛减。多现面青无神,齿龈不肿(齿龈属阳明胃经分布范畴,龈不肿非胃热所致,此为辨证要点)。脉象多沉或沉紧,舌多淡润或滑润,时见畏寒。法当温经散寒止痛。处方:
川附片30克 麻绒6克 细辛3克 防风6克
炒骨碎补10克 生姜3片
方中附片温少阴之经脉,促进血行,麻、辛助阳散寒,防风祛风止痛,骨碎补温肾助阳。生姜走而不守,辛温散寒。全方温经散寒,宣畅气机,可达“通则不痛”之功。用治寒入阴分,阴邪上犯所致之牙痛甚佳。
(二)胃热型 《证治准绳》谓:“上龈属足阳明胃经,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此型多现上下牙龈红肿疼痛较剧,牵引头部,恶热,口渴,烦躁不安。舌红,质干,苔黄腻,或现口臭。便秘,尿短赤,脉象多洪数,或弦数,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乘所致。法当清热泻火。可予泻黄散或清胃散。
第一方,泻黄散;
藿香6克 栀子9克 防风9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6克
(清酒数滴、白蜜一匙为引。若加蜂房10克,骨碎补30克,其效尤佳)
方中生石膏泻阳明胃火,防风发中焦伏火,栀子泻心、肺、三焦郁热。藿香理气调胃,使伏热得清,胃气不伤。甘草泻火调胃。尤妙在酒性升提,蜜性润降,一升一降,能引诸药上行,直达病所,引上炎之火邪得以下降,牙痛得止。
第二方,清胃散:
生地30克 当归15克 粉丹皮10克 川黄连6克 升麻10克
生石膏15至30克
此方用于胃有积热,牙龈出血,红肿溃疡。黄连、石膏泻脾胃实火。因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胃中积热,易导致血分瘀血,故用当归活血,生地、丹皮凉血养阴。升麻为阳明引经药,具有清热解毒、升清等作用,佐黄连、石膏宣达郁热。诸药共呈清宣胃火、凉血养阴之效,使实火得清,则血不妄行,阴液得养,则溃疡自除。
凡牙痛由脾胃伏热引起,未涉及血分者,用泻黄散;由胃中积热引起,血分亦热者.用清胃散。前者苔多腻,后者舌质多红,无苔或少苔。
(三)旰肾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