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气弱年高,胜负之数,不能预决耳。管窥所见,尚乞高正。
薤白头(三钱) 制半夏(二钱) 霞天曲(炒一钱五分) 栝蒌仁(五钱姜汁炒研) 广皮(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 白螺蛳壳(二钱) 生姜汁(两茶匙冲) 上徭桂(三分研细末饭包丸姜汤送下)
服药前先服白酒一小杯,药后再服一杯。
二诊 伐肝通阳,脐腹之痛大减,中脘痞胀略松,稍思纳谷,大便畅行,然每至食后,中州仍觉不舒。数 日之间,先寒后热者再,以胆主开合,为肝之外府,藏病于内,府应于外,则开合为之失度,胆病实肝病 也。高年久病,断无破泄之理。然食能知味,非无胃也,食入必胀,土中有木也,木在土中则有胃若无胃 矣。胃府以通为用。又肝无补法,前人谓泻肝即所以补肝,则是破泄一层,未便过馁。今右关弦滑,尺脉 较前稍起,左关仍弦,沉候尚觉有力。伐肝泻木,虽经病久,尚在急需。拟从辛通之中,参以化痰调气。正之。
半夏曲(二钱) 炒枳壳(一钱) 广皮(一钱) 茯苓(五钱)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白芍(土 炒一钱五分) 囫囵砂仁(四分盐水炒后入) 野蔷薇花(七分) 苏 子(磨冲四分) 薤白头(三钱)
上徭桂(五分研末饭丸姜汤分两次送下)
翁(媪) 痰饮内阻,肺气失降,咳嗽痰多气逆,卧着尤甚,食入胀满。脉象沉弦,舌苔白腻。宜温开饮邪,用 重药轻服法。
麻黄(蜜炙后入三分) 淡干姜(三分) 北细辛(二分) 长牛膝(盐水炒三钱) 白芍(酒炒一钱) 桂枝 (三分) 五味子(同干姜打四粒) 炙草(三分) 茯苓(三钱)
二诊 辛温以开太阳,喘咳稍轻,痰略见少。再用三子养亲汤以温肺蠲饮。
白芥子(五分研) 生莱菔子(二钱) 广橘红(一钱) 炒于术(一钱五分) 淡干姜(三分五味子四粒同打)
炒苏子(三钱) 茯苓(三钱) 炒枳壳(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陈(左) 素体湿盛,日前感受风寒,致风在于上,湿袭于下,上为咳嗽,下为足肿。兹则寒湿之邪,蔓延及 上中脘痞满,胸中作痛,中州格截,上焦之气,尽壅于上,不能下降。日来咳甚气升,不能着卧,痰多成块,
肌肤带肿,面色黄浮。脉细沉弦,舌苔薄白。三焦升降之机,悉为寒痰所阻,深恐升降不通而喘甚致脱,
不得不为预告也。勉拟开降上中,作背城之一战。
甜葶苈 橘红 苏子 连皮苓 枳实 川朴 制半夏 连皮槟 砂仁 沉香(三分) 黑丑(三 分) 皂荚子(一分后三味另研末调服)
陈(左) 肺有伏寒,咳绵不止者已经两载,去秋复感凉燥,咳遂日剧,气逆不平,不能着枕。数日以来,更 带中脘作痛,小腹胀满,大便六日不行。脉形弦滑,苔白口腻。此痰气交阻,土滞木郁,肝木从而不平。深 恐元气难支。
薤白头 制半夏 新会皮 白蒺藜 缩砂仁 制香附 炒枳壳 云茯苓 栝蒌仁(姜汁炒研) 上徭桂(四分饭丸分两次服) 沉香化气丸(四钱绢包入煎)
朱(左) 停饮凝痰,聚于胃府,胃府之气,升多降少,五七日辄呕粘痰涎水,二便不利。脉象沉弦。夫痰之 与津,木属同类,清气化、则随气布而上供,清气不化、则液滞为痰而中阻,气之化与不化,悉视脾阳之 转运如何,所以金匮有饮家当以温药和之之例也。然刚燥之药,多服劫阴,攻逐之剂正虚难任,惟有 分其清浊,使清津上升,浊液下降,虽难霍愈,或可减轻耳。
制半夏(二钱) 云茯苓(八钱) 老生姜(一钱) 来复丹(一钱药汁送下)
二诊 用半夏茯苓汤以行水降胃,兼进分利清浊之品,清升浊降,所以不治呕而呕自止,不攻荡而 便自行。惟中脘时有上涌之意。痰气未能悉化,前治稍为扩充。
制半夏(三钱) 云茯苓(一两) 薤白头(三钱) 老生姜(四钱) 来复丹(一钱药汁送下)
王(左) 昔肥今瘦,病发则吐呕痰水,倾盆而出,呕至竭尽,往往微呕而带出紫血。夫饮食不为肌肤,而 凝聚痰水,及时而发,其为蓄饮略见一斑。惟是痰饮之证,都成于中气虚微,脾阳不运。夫既阳虚气弱,
何至呕辄见红。若谓阳明为多气多血之乡,呕动胃络,而血从络溢,亦顷刻间耳,何至随动随出之血,
而辄变紫瘀哉。先哲有言,人受气于水谷,水谷之气,流则为津为液,滞则为饮为痰,盖流者气化之流,
滞者气化之滞也。尊体丰伟,断非阳虚之比,参诸脉象,左部柔和,右部沉弦而滑。此由肝木之气,失于 条达,木郁则土滞,土滞而水湿不行,渐成蓄饮,呕则胃逆,胃逆则肝藏郁勃之气,挟火冲胃,胃络之血 溢出,已经火烁,色即变瘀,此实饮病而兼木郁者也。主治之法金匮云、心下有支饮,小半夏汤主之。又 云、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盖取半夏散结除湿,茯苓益脾消水,生姜利 气止呕,今以此方为君。以半夏浓朴汤分其浊气下出而为之臣。参入橘皮疏胃,合以上诸药即寓二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