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 病脉微细而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欲自吐五六日自利后,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发汗后下之,
脉平而少烦,此新虚不胜谷气故也,又伤寒渴者,由热气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少阴主肾 肾恶燥,故渴而引饮。(并出第七卷中)
仲景伤寒论疗伤寒汗出恶寒身热,大渴不止,欲饮水一二斗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
知母(六两) 石膏 粳米(各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米,纳诸药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 藻菘菜。(出第十卷中短剧同)
又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方。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炙) 滑石(一两碎绵裹) 泽泻(一 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纳阿胶令烊销,温服七合,日三服。忌醋物 。(千金翼同出第五卷中)
范汪栝蒌汤,主渴饮方。
栝蒌根(内黄脉少者三两)
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先以青淡竹沥一升,合水二升,煮好银二两 ,减半去银,先与病患饮之讫,须臾后乃服栝蒌汤,其银汁须冷服。(出第二十卷中)
千金疗伤寒后结热在内,烦渴,青葙子丸方。
青葙子(五两) 龙胆(三两) 黄芩(一两) 栀子仁(一两) 苦参(一两) 黄 柏(二两)
上八味捣筛为末,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七丸,饮下日三,不知稍增。忌猪肉冷水。(集 验同出第九卷中)
深师黄芩人参汤,疗伤寒吐下后,内外有热,烦渴不安方。
黄芩 人参 甘草 桂心 生姜(各二两) 大枣(十五枚擘破)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徐徐服。忌菘菜海藻生葱等物。
又疗伤寒除热止渴欲饮水栝蒌根汤方。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桂心(二两) 大黄(二两) 栝蒌根(三两) 芒硝 (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饮一升,须臾当下不下,复饮一升,得下止勿 复饮,汤药力势歇,乃可食糜耳,一方用生姜二两。忌海藻菘菜生葱油腻等物。
又疗伤寒下后,除热止渴,五味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 人参 甘草(炙) 石膏(碎各一两)
上五味捣筛,三指撮水一升二合,煮令沸得四合尽服。忌海藻菘菜。(并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录验黄龙汤,疗伤寒十余日不解,往来寒热状如温疟渴胸满,心腹痛方。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 人参(三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 (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呕而渴 ,去半夏,加栝蒌根四两,服如前。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等物。(出第三卷中此本张仲景伤寒 论方)
又高堂丸,疗伤寒苦渴,烦满欲死,令极饮水法方。
大黄(二分) 硝石(三分熬) 釜底墨(一分) 灶突中墨(一分) 黄芩(一分) 梁 上尘(
一分) 灶中黄土(一分) 麻黄(二分去节) 胡洽用芒硝无黄土。
上八味筛末,蜜和如弹丸大取一丸着一盏水中,尽用服之,即自极饮水,汗出得热除 矣。一名黑奴丸,一名驻车丸,并疗温疟神良。(并出第二卷中此方第一卷用小麦黑奴名黑 奴丸)
<目录>卷第二<篇名>伤寒癖实及宿食不消方二首内容:病源此谓被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热不解,腹满而痛,此为胃中有干粪挟宿食故也,或 先患寒癖,因有宿食,又感于伤寒,热气相搏,故宿食不消也。(出第八卷中)
深师快豉丸疗伤寒留饮,宿食不消,一名续命丸方。
黄芩五两 大黄(五两) 栀子仁(十六枚) 黄连(五两去毛) 豉(一升熬) 甘 遂(三两 太山者) 麻黄(五两去节) 芒硝(二两) 巴豆(一百枚去皮及心熬研)
上九味捣筛,白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以吐下为度,若不吐利加二丸,一本有杏仁七十 枚。忌猪肉冷水芦笋肉。(出第十四卷中范汪同)
古今录验续命丸,疗伤寒及癖实痰饮百病方 大黄(五两) 黄连(一两) 麻黄(五两去节) 甘遂(三两熬) 黄芩(二两) 芒 硝(二两 研)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熬) 巴豆(一百枚去心熬研) 豉(一升熬)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得伤寒一日服一丸,如小梧子大,二日二丸,至六七日六七丸,
但吐 下得汗愈若水 及痰实,服三五丸,日二。忌猪肉冷水芦笋。(范汪延年删繁同出第三卷中)
<目录>卷第二<篇名>伤寒春冬咳嗽方三首内容:病源此由邪热客于肺也,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 气乘之故咳嗽。(出第八卷中)
短剧射干汤主春冬伤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拘不得气息喉鸣哑失声干嗽无唾,喉中如哽 者方。
射干(二两) 半夏(五两洗) 杏仁(二两去皮尖两仁)